中國經濟猜想99(1 / 1)

第六部分——中國外貿猜想 黃金換稻穀的“賠本生意”

在這方麵,一位比商鞅生活時代更早的政治家,就成功地運用了貿易戰的法則,完成了掏空敵對國戰略資源的目標,為千年之後的我們成功地演繹了一次貿易戰爭的精彩案例,此人就是春秋時代的齊國宰相管仲。

齊國是周王朝諸侯國中實力較強的一國,由於地處黃海之濱,因而具有豐饒的物產,由於環境的特殊性,其奢侈品製造能力與工商業獨步天下,擁有雄厚的貨幣資本。

於是,在管仲的策劃與指導下,齊國開展了一場針對針對戰略物資交換的貿易戰,其遵循的法則隻有一條,那就是以價格昂貴的奢侈品來交換其他國家的戰略物資,用大量的真金白銀來換取它國的糧食、用精紡的絲綢布匹來交換它國的馬匹。

於是,經濟學中最典型的現象發生了,就人性而言,任何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在經濟活動中都以追求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為動機和目的。簡單講,當一麵是炫目的真金白銀、珠翠綾羅、另一麵卻是陳穀舊米、生鐵馬匹時,選擇後者就成為了人性的必然。

於是,這些國家的民眾在留下必要的生活物資之後,紛紛拿出家裏儲備的糧食、馬匹,與齊國派來的商人大肆交換,而這些國家的統治者更是手筆驚人,動輒以千鍾之粟交換珍貴的器玩。

就這樣,當這些國家從上到下都沉浸在奢侈品所帶來的享受與利潤中時,卻已經不知不覺地陷入了管仲所設計的圈套。

民眾的行為彙集到了一起,形成了一整個國家的非理性行為,糧食與戰略物資一點點地流失出去,而於國計民生毫無用處的工商業產品卻大量流入。而糧食等戰略資源在交換時的價值低微,哪怕是換取半尺絲綢、幾分金銀,都要用大量的糧食來進行交換,即使有再充足的儲備,也實不堪如此大規模的頻繁交換。

沉甸甸的糧倉就這樣空空如也,換回來的卻隻是一些既不能填飽肚子,也不能打造刀劍的金銀器玩。一旦戰爭爆發,這些國家的戰略儲備勢必無以為繼,在漫長的對峙中,無異於一場災難。

事實上,管仲的策略得到了現實中的回報,那些戰略資源被掏空的國家,在強大的齊國麵前,喪失了持久的競爭能力,紛紛在國家間的對抗中敗下陣來,齊國借助著軍事與貿易上的雙重手段,不斷地完成對周邊小諸侯國的兼並,直到戰國末期,仍然維持著較強大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