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中國外貿猜想 掠奪資源與財富的新手段
正如我們在前麵所說——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戰爭。
這是因為,隻要不同的人群之間存在著利益的衝突,那麼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
任何生物都存在著利益的衝突,花草為了爭奪陽光和養分而消滅弱者,動物為了爭奪食物、水源、配偶而互相爭鬥得不可開交,甚至於被人類當成和平象征的鴿子,也會殺死比自己弱小的同類來獲取更多的食物。而這正代表了自然界的規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分子,也無法逃避這種先天確定的命運安排。
一個很明顯的原因是:利益的衝突是絕不可能被消滅的,因此,戰爭也是不可能被消滅的。
戰爭注定要發生,其帶來的破壞性已經不需贅言,然而,盡管戰爭不可避免,人類卻可以運用智慧和知識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去控製自己和他人發動戰爭的欲望。或者至少,是令戰爭以相對溫和的形式呈現出來。
於是,在國家的民間智囊團中,便有善於籌劃的高級知識分子為國家出謀劃策,提出了關於戰爭的全新概念。
這個概念的核心理論就是:打敗一個敵對國家,未必要通過常規戰爭的形式,而是可以運用諸如貿易、外交等和平手段,在這樣的戰爭中,即不會出現戰火連天的景象,也不會有士兵因為作戰而血肉橫飛,但卻會收到同樣理想的效果,假如要為其進行命名,那麼這種旨在掠奪財富與資源的手段,便可以稱之為“貿易戰”。
近年來,這個詞彙每每在媒體上出現的時候,總是與美國等發達國家聯係在一起,仿佛貿易戰是由西方國家引入的先進手段。其實在這方麵,我們的曆史反而要更悠久。
最早對貿易戰爭做出係統闡述的人是法家的重要人物商鞅,他在其著作《商君書》中,曾經就農業與戰爭的實際內容,提綱挈領地論證了貿易戰的真實含義。
所謂的貿易戰,並不是通過貿易往來,賺取敵對國多少利潤,或是通過欺詐的形式獲得非份的財富。它的真實含義是——通過貿易的手段,將敵對國的戰略物資掏空。
在一個國家的戰略物資當中,最重要的當屬糧食,早在兩年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商鞅就通過一整套詳盡的推理,提出了當代經濟學的重要定義——糧食安全。
糧食是人們生活的第一必需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這也就是說,在和平的時期,糧食商品隻具有一般商品的經濟屬性,人們拿它來填飽肚子,在有剩餘的情況下用來釀造飲料。但在特定的時期或是特定的國際背景條件下,糧食商品還具有特殊的社會政治屬性。
比如,當戰爭爆發的時候,數以萬計的軍隊每天都要消耗堆如山積的糧食,一旦出現匱乏,浴血拚殺的大軍必然心生惶恐,不戰自潰。另外,除了戰爭的耗費之外,戰場後方的廣大民眾,也不可有一時一刻的糧食匱乏,因為維持後方的穩定,對於贏得戰爭的勝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戰區之外的民眾來說,戰爭的實際影響並不十分嚴重,從民眾的角度上來看,社會穩定的概念就是有充足的糧食供應。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到糧食、買得起糧食,民眾的心理就穩定,相反,當民眾買不到糧食、買不起糧食的時候,心中自然就會產生不安情緒。
於是,我們就將這一兩千多年前的法則,與今日的經濟學概念印合起來,即確保本國居民在任何時候既能買的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這就是現代經濟學中重要的糧食安全法則。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理解了貿易戰的關鍵所在,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將這一思想運用在國際對抗中時,一套掏空敵對國戰略物資的貿易戰方案,就自然而然地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