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中國外貿猜想 戰爭是爭奪資源的選擇
一旦社會進入國家主義時代,戰爭就成為了必然。
在國家主義時代,資源被人為地以國家形式進行劃分,而無論一個國家占有了多少資源,其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再和過去同日而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種情形是難以令人接受的。於是一場圍繞著資源的爭奪,就此在國與國之間拉開帷幕。
國家主義時代之所以會導致資源的爭奪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長在起作用。
中國獨特的地理形態,決定了其相對封閉與獨立的人口環境,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就決定了中國的農業文明可以在相對平和的環境中發展到曆史條件與自然條件下所允許的最高高度。
由於農業文明的存在,使得人的思維也帶有了農業文明的邏輯,中國人早婚、早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正處於此,加之適宜的氣候與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得人口開始出現無限膨脹。
人口的增多,帶來的是人均資源占有量的銳減,帶來的是生存的壓力。由此向外,尋求更多更優質的生存資源,就成為了國家主義時代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
同樣的,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也同樣有著向外尋找資源的需求,比如像英國、日本這樣的島嶼國家,其狹窄的國土決定了它們對於資源的持有量,注定不可能達到大陸國家同樣的水準,而一些擁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國家,也需要通過尋找更多資源,來實現技術到生產力的轉變。
在這樣的前提下,以爭奪資源為目的的戰爭,就成為了國家之間解決矛盾的最終極途徑。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不僅隨時可能發生,更關係到國家的生命線,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則有希望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源、在戰爭中遭受失敗,則意味著要承受著來自戰勝國的巨大壓力,被迫向外輸出寶貴資源。
殖民時代的非洲、拉丁美洲諸國的命運,恰好是這一現象的最好注解,而中國在19世紀下半期所遭遇的情形,也說明了戰爭與資源之間的緊密聯係。
然而,盡管戰爭效力如此之高,但國家的決策層在籌劃一場戰爭的時候,卻無疑是千謹萬慎的。在我們所看到的鴉片戰爭中,盡管其場麵完全呈現出一邊倒的趨勢,但在為是否進行這場戰爭而進行的英國議院表決中,主戰派卻僅以兩票的微弱優勢,勉強通過了對清王朝開戰的決議。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除掉英國議員們的紳士風度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爭的殘酷性。
從人類進行了第一場戰爭之後,看到死屍橫陳、房摧柱折、哀鴻遍野的慘狀之後,便意識到了戰爭的殘酷與非人性,以及這一惡魔巨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