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人們所看到的,僅僅是戰爭破壞的一個方麵,屍體與廢墟、孤兒與灰燼、隻是戰爭破壞的顯性部分,它們是活生生的,也是最直接、最真實的。其實,比起這些擺在表麵上的東西,那些不容易被人們察覺的東西,往往會遭受更嚴重的損害。
數據是不會說話的,但假如我們對它進行一下潛心研究,就會發現戰爭的吞噬效應,所湮滅的不僅僅是活生生的人口,還有一個國家賴以維持生計的經濟基礎。
我們不妨看一下,即使是那些低消耗、低科技含量的古代戰爭,對於經濟的破壞力也同樣是驚人的。
在中國西漢王朝所進行的曆次對外戰爭中,軍卒的食糧、服裝、行軍用具、武器裝備,以及糧、物的運輸、損耗的補充等等,這些項目加在一起所構成的戰爭用度,絕對是令人不可想象的數字。
漢宣帝為了解決帝國西部的邊患,派遣趙充國征討反叛的西羌,在趙充國屯兵西邊直到班師的半年時間內,士兵、牛馬就消耗了整整二十萬斛細糧,折合成今日的計量單位就是兩千萬升,此外還消耗了一千七百斛鹽,以及二十五萬石粗糧。
又比如漢武帝在攻打隻有三十萬人的小國大宛時,一次性動員了六萬人的部隊,由於路途遙遠,僅僅運輸這些士兵的口糧,就動員了十萬頭牛、三萬匹馬。
除了以上的戰費,還有與此相關的一些費用開支,比如軍糧、軍械的轉運,將帥士卒的賞賜,死亡將士的撫恤,俘虜的安置、流民的遣返安頓、戰後和解的饋贈,以及同盟軍、雇傭軍的消費,也同時是不可小視的一個巨大數額。
這僅僅是戰爭過程中的花費,事實上,真實戰爭不同於鄉間頑童的遊戲,為了進行一場戰爭,國家為了保持軍事力量來贏得勝利,甚至要為此經營幾代。
假如站在成本核算的角度來看待戰爭,就更是會得出厭棄戰爭的結論。
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對抗,往往會以強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如果強國獲勝的機會成本太高,獲得的資源不足以弭平戰爭所造成的損失,它就寧可放棄掉這種擊敗弱國、獲取資源的打算。
可以想象的是,為了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國家需要耗去漫長的時間,加以眾多的的財富,而社會資源是極其有限的,為了控製資源的流出,就使得國家不得不選擇一些更經濟、更便捷的,卻能夠獲得同樣效果的方式來爭奪資源。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兵不血刃的資源掠奪方式就被開發了出來,而這種方式便正是對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