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中國外貿猜想 從互惠到逐利——交易思維的變化
經濟學告訴我們,在最早的時候,交換是以互惠形式進行的。
這樣的情形經常發生在尋食民族與其生產食物的鄰居之間,通過這樣的交換,一個群體的稀缺物品與另一個群體的合意物品相交換。
比如:森林中的居民穿過一條荊棘叢生的小路,悄悄來到交換地點,在那裏放下整齊的一堆森林特產——蜂蜜、堅果、毛皮。他們又悄悄地走回一段距離,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等待。他們的交換夥伴通常是農民,這些人帶來比較精致的物品、可是他們不願意跌跌撞撞地穿過叢林去尋找蜂蜜,因為森林居民會替他們做這件事。
當農民發現地上的小堆物品,就在這堆東西旁邊放上一些他們認為等價的工具、麻布、糧食等等。然後也小心謹慎地離去。借著,那些害羞的森林居民再次出現,審視一下兩堆東西,如果對它們表示滿意,就把第二堆東西拿走。然後對方那群人走回來,把第一堆東西拿走,交換就完成了。如果森林居民不滿意,他們可能再次退回去,如果另一些人願意增加他們的待售品,他們可能在這段距離上來去許多次,直到每個人都滿意。
然而,一旦商品交換的目的不再是生存,以市場為平台的自由經濟就會興起。
在原始的商品交換時代,商品交換者需要裝水的瓦罐,就牽著自家的羊去集市上交換,當他換回兩隻稱心的瓦罐時,這樁交換就宣告成功。當他沒有換到瓦罐或是瓦罐不符合他的要求時,這樁交換就是失敗的。
於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原始的商品交換時代,滿足生存需要是商品交換的唯一目的,同時也是衡量交易是否成功的標準。
然而,當時間跨入了自由經濟時代之後,這一互惠的標準卻發生了改變:生存不再是交換的目的,交換者們不再為了互惠而交換,交易是否“合算”,成為了交換之後最經常討論的話題,這也就是說,如果不能通過一次商品交換獲取利益的話,那麼他隻能被認定為失敗者。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交換稱為消極互惠,在消極互惠中,交換者試圖在交換中勝出。交換雙方有著對立的利益,通常分屬於不同社區的成員,而且關係不很密切。
從積極到消極,這種交易模式上的轉化,帶來的是思想上的變化。
於是,在每一次交換中,交換者都要想盡辦法牟取利益,在這一方麵做得越好,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也就越強。這種消極互惠的極端形式是用暴力把東西搶走,不太極端的形式則包括了欺詐、詐騙、或者至少拚命地討價還價,事實上,這已經與現代商業的交易模式沒有任何區別。
當精明的交換者成功地聚斂了大筆財富之後,他就被認定為最優秀的交換者,自然也就成為了其他人效仿的楷模,就這樣,隨著貿易成為人類商業社會的常態,聚斂財富的貪欲之風也迅速地席卷整個商業社會,逐利思想就此形成了。
隨著逐利思想在社會範圍內的廣為傳播,全體民眾都不可避免地侵染於此,而當國家取代氏族,成為全新的民眾集合形式之後,這種逐利思想就又有了全新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