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94(1 / 2)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傳承千年的富民思辨

當我們的討論行進到這一環節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我們這一部分的探尋到達了終點。

事實上,無論是減稅也好,完善社保也罷,其用意總結起來,無非集中在一個問題上——讓民眾的負擔更輕,腰包更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所開出的劑劑藥方,都是圍繞著將民眾從存錢壓力、省錢壓力中解放出來,進而釋放消費動力。

在寫作本案的同時,筆者不斷地在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發達國家中能輕易實現的消費環境,在中國卻成了一個“上困政府,下困民眾”的老大難問題。

除去中國經濟基礎的薄弱因素,除去我們上麵提到的稅負過重、社保殘缺,政府浪費等因素,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成為了製約中國民眾消費,製約經濟騰飛的障礙?

這個答案,實際上是存在的。它的內容就是——中國民眾始終缺乏有效的手段,將未來財富變現為可用的眼下財富。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中國民眾數千年之久。

我們不妨查看一下中國曆史,在中國曆史中,每次在社會激烈動蕩之後,那些剛剛建起起來,經濟呈現出千孔百瘡形態的新政權,都不得不主動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廢除鹽鐵官營製度,采用輕傜薄稅的政策,允許民眾自由從事生產。而在與民休息一段時間之後,國民經濟就會再度實現繁榮,使得統治階級可以重新恢複那些具有超經濟剝削特性的經濟措施,重新加強對民眾的經濟壓製。

實際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其原因仍然是像我們所分析的那樣——缺乏一套“鬥轉星移”的財富折現手段,隻有通過放開私營經濟,讓民眾利用可用的資源,來實現民富的目標。

其實,這樣的手段也可以算作是一種金融化的方式,隻不過繞了一個不小的彎而已,然而即便是這樣,也成功地打造出若幹個金光燦燦的盛世圖景,令我們直至今日還難以忘懷。

那麼我們便不禁要對此發出質疑,為什麼在封建王朝能夠實現的政策,在現代反而不得其行呢?為什麼在千年之前,民眾可以自由地享用社會資源,在現代反而不得其行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國家與民眾兩方麵來進行考量。

民眾與國家對經濟的理解,處於完全不同的層麵上,因此,民眾與國家對於資源分配的原則,各自有著不同的理解。

在民眾的角度看來,資源是屬於全社會共有的,每個社會成員,隻要他還沒有犯罪,沒有被取消社會成員的資格,就有權取得屬於他的那一份資源。盡管人有逐利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源,但是人與人之間又存在著相互製約,絕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多貪多占,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所以,個人的分配願望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要求全麵平均的資源分配法則。

而對於國家來說,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在國家的管理者看來,國家高於民眾而存在,因此也就有權力對民眾進行管理。這樣一來,國家就名正言順地掌握了對資源的分配權,由國家來製訂資源的分配方案。

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國家同樣有對利益的需求,因此在分配資源的時候,國家就會首先考慮自身利益,從而製訂出優先享有資源的方案。

就這樣,依據國家經濟學所製訂的分配方案與民眾博弈所形成的分配方案構成了資源分配的兩極,一端是先國家再民眾的全局方案,另一端則是先民眾再國家的個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