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93(1 / 1)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削減政府管理支出是為社會節約

在進行這一環節的討論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個小故事。

1964年,英國醫生約翰·亨特給內務部醫療顧問寫信:“我這裏有一名長期痔瘡患者,曾經是英國駐奧地利以及日本的大使。回到本國以後,他的病情不斷惡化。這全都歸罪於政府公務部門提供的廁紙,硬得像稻稈一樣。”

英國財政部對約翰·亨特的答複是:“你的建議不予采納,若將現用的硬廁紙改為柔軟紙,一年要多支出13萬英鎊,這是浪費納稅人的錢。1969年,財政部的女員工提出相同的請求,提議很快被再度否決。事情一直拖到1981年,柔軟廁紙才得以在英國政府部門的廁所內出現。”

這則小故事是曾經登載於《上海證券報》上的報道,之所以將它記錄在這裏,是因為它對我們這一環節的討論,有著頗為耐人尋味的意義。

一個小小的廁紙問題,竟然要堅持17年的時間才得到解決,倘若換在中國的政府部門中,這樣的故事簡直可以成為一個笑話。然而,正是這種態度上的差別,才決定了我國的行政管理費用,已經成為了戕害國計民生的重大禍患。

在2007年3月12日所進行的一次政協會議中,全國政協委員馮培恩指出,從1986到2005年的十年時間裏,我國人均負擔的年度行政管理費用由20.5元增加到498元,累計增長達到23倍,而同期人均GDP增長,卻隻有14.6倍。

經濟增長快,而政府的支出增長更快,在這樣的數字背後,隱藏的是行政管理費用超常規增長,暴露出嚴重的浪費現象。

即使在其他領域,這種浪費現象同樣尖銳地存在著。

據《光明日報》的一則報道,北京市曾經對全市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的能源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8家政府機關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機構的人均年用電量最高值達到9402千瓦時,相當於北京居民488千瓦時的19倍。

我們無需對這些數字做出更多評論,隻需要稍作了解,便可以就此得出感性認識——削減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其意義相當於為社會節約出更多的資金。

對於這一點,國家管理者也存在著同樣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到,在政府的長期規劃當中,就存在著建立節約型政府這一課題,具體為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將政府的資源消耗維持在最低水平上,並努力以最低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事實上,關於這一點的正確性,古人早就為我們提供了啟示。

早在西漢時期,在著名的“鹽鐵會議”之上,來自民間的儒家知識分子就提出:根治腐敗與浪費出現的最好辦法,莫過於最大程度地對行政體係進行壓縮,由盡量少的部門來完成對全社會的管理,這種精簡模式的管理目的隻有一個——通過控製人員規模節約行政開支,形成既廉潔而又廉價的政府,為民眾提供高效率的優質服務。

反過來,對於民眾而言,政府在進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所花費的各種費用,每一分錢都抽取自民間資源,因此花費越少就越是理想,而這些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的減少,則意味著有更多資金可用於民生方麵的投入。

關於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我們在前麵已經給予了總結——預算不嚴格,監督力量不足。而想要對其進行改善,就必須要強化預算製度的約束能力,加強包括媒體監督、民眾問責在內的社會監督力量,促使政府將不必要的開支壓縮到最低程度,在節約社會資源方麵做出表率,唯此,才能夠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在提供優質、充足的公共產品領域,消除公眾的後顧之憂,為拉動內需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