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94(2 / 2)

我們在這裏,無意於評價這兩種方案的對與錯,然而我們卻必須要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政府的職能究竟是什麼?

從西方的社會契約學說來看,資源屬於全社會,就像大木桶中所盛的粥,國家的角色隻不過相當於分粥人,而作為社會最高階層的國家管理者,分配方案的製訂人,這個分粥人卻要與普通民眾平等地分配資源,甚至於正是搶在民眾之前,獨自享受喝粥的權利。

站在政府的利益角度來審視全局,無論是民眾生活的富足,社會資源的共享,貧富兩極分化的消失,所有的這些加在一起,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政府的貧瘠與匱乏,以及既得利益團體的損失,這樣看起來,政府便很容易徹底否決掉類似於“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種民富方案的存在價值,即便實行起來,也很容易淪為僅供觀賞的擺設。

實際上,對於現實經濟問題的探討,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對政府施政理念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在曆屆美國大選當中,總統候選人都要在這一問題反複闡述,力圖以最容易被民眾接受的觀念來贏取支持。之所以會這樣做,其原因就在於——在政府與民眾之中,存在著一場對於社會財富的激烈爭奪,在這一問題上,政府與民眾實際上構成了天然的角力方,正因為如此,政府在製定經濟政策的時候,總是會想方設法維護自身利益,此種情勢已經成為本能。

然而,我們必須要說的是,將政府與國民經濟對立起來,是國家管理者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由於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國家管理者看重的是宏觀經濟的走勢、政府利益的保障,不可能細致而微地對個別民眾的生存狀態做出考量,隻能是費盡心機地在其能看到的領域內努力。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這種宏觀經濟上的漂亮數據,並不能夠代表民眾的真實生存狀態,無論這些數字炫目到何種程度,民眾所需要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物質保障。

一份分散的社會資源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微不足道,卻意味著民眾全部的生活資料,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從農業大國轉型而來的國家,商品經濟的出現,國民經濟的發展,無疑意味著整個國家經濟變化發展的起點,倘若政府在這個時候堵塞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道路,堵塞了民眾富裕起來的可能,其行為無異於將幼兒窒息於搖籃之中,從而妨礙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假如這個政策成為中國政治中的的傳統政策,就勢必注定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遲滯的命運,注定了一個民族長期徘徊於“初級發展階段”的現實。

假如當政府無視於這樣的現實,中斷了民間經濟資本化、金融化的過程時,無疑意味著付出整個民族停滯不前的代價,而這樣的悲觀前景,相信無論是國家管理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是絕不願意看到的。

注釋:

①廣場協議: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激增,對華貿易逆差大幅度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現象。於是,1985年9月,美英日德法五國財政部長在紐約的廣場賓館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目的是讓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有控製地”貶值。

②五大社保基金:特指中國社保體係中,養老、失業、醫療、生育和工傷保險五項主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