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92(2 / 2)

照這樣的情形來看,如此高昂的社保繳費標準,實際上已經對中國經濟實現拉動內需,促進消費造成了阻礙。

除掉社保繳費標準過高之外,社保資金使用效率之低,也同樣讓人無法保持平靜。

從2001年至2005年,全國社保基金的年收益率分別為2.25%、2.75%、2.71%、3.32%、3.12%,隻有在06年與07年股市持續上漲的趨勢下,才實現了間接的增長,其實際的經營效果實在不容樂觀。

在2008年,這一數字更是再創新低,根據國家審計署在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第三屆年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08年中國五大社保基金②的年平均收益率尚不足2%,其安全風險十分巨大,甚至有可能出現貶值。

從社保資金低效運行上不難看出,中國社保五大基金的資金大部分都未能實現真正使用和增值利用,其中的絕大部分都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更有甚者,一些地區的財政部門,還將這些資金挪作他用,著名的上海社保基金案,正是這一現象的最好注腳。

一方麵是利用不善甚至挪用,一方麵卻又是社保繳費標準的不斷提升、征收強度的不斷加大,那麼我們不禁要質疑,類似於這樣的現狀,究竟是保障了民生,還是假借保障民生之名,行侵害民生之實?

當社保體係建設不斷從社會中過度汲取資金,使得社會民眾的消費能力持續下降的時候,其結果是遏製了國內需求而非擴大。

除掉這個問題之外,社會保障體係的欠缺公平,同樣也使得中國的社會保障體係有流於形式的趨勢。

在中國,有限的公共保障、社會服務產品在分享上麵的不公平性,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現象的存在,也造成了相關公共產品供應結構性嚴重不足的問題。我們僅以醫療為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全貌如何。

根據衛生部所提供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政府過去所投入的醫療費用盡管數額巨大,但在這樣巨大的數額中,卻有80%的部分,是專門為850萬各級黨政幹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而把另外一組數字結合起來看,就更能得出欠缺公平的結論。

根據監察部、人事部的統計顯示,在全國各級的黨政部門中,約有200萬名各級幹部長期病假、病休,其中約有超過20%的幹部長期占據了幹部病房、幹部招待所、度假村,僅僅是為了支付這些費用,政府開支就要提供500億元之巨。

當這樣的情勢長期存在的時候,無疑是對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的巨大阻礙。

由此,我們便得出了相應的結論,假如政府希望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係,來形成中國民眾敢於消費的氛圍,那麼就勢必要對以上問題做出合理判斷並加以解決。最首要的問題便是將過高的繳費標準予以下調;其次是及早讓社保基金產生增值效應,為此可以建立專門的社保基金法律規範,加強對社保基金的管理與監督。

誠如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所言:“沒有公平的效率,對社會的貢獻是反比性的,效率越高,負麵作用越大;而沒有效率的公平,是沒有希望、低水平的公平,其內在關係也呈反比,即越講公平,效率越低。”正是鑒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才如此執著於社保這一話題,假如這樣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那麼所謂的社保體係建設,對於便很難對保障民生產生什麼實際效果,更遑論促進消費,擴大內需這樣的遠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