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政府投資的效果究竟有多大
事實上,關於我們對政府消費這一問題得出的結論,絕大多數民眾都保持著同樣的觀點,然而在一部分學者看來,政府消費之所以不能成為拉動經濟的有效力量,其原因就在於途徑選擇上存在著重大問題。
在這種觀點看來,政府依然應當在經濟活動中保持著主要地位,唯一所要注意的是,政府應當對參與經濟的方式進行選擇。簡單來說,就是將效果極差、浪費極大的政府消費方式,改成由政府出麵,直接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來的政府投資方式。
就當下來看,盡管金融危機距離我們已經漸行漸遠,然而這一波危機的餘威卻依然存留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當中,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是經濟最為發達的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以及稍遜一籌的拉美國家,似乎都紛紛在政府的強力幹預之下,從事著經濟複興工作,在這個過程之中,各國政府紛紛拿出資金,開始接管銀行、券商、保險、信托等金融領域,並且直接注資甚至全資擁有一部分實業企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支持“政府投資說”的學者紛紛發表意見,質疑目前的自由經濟模式,呼籲政府更多地參與經濟活動,最好能夠以經濟主體的身份加入到經濟活動中來,在這種參與的過程中,由政府投資進行經營,就成為了最主要的手段。
由消費到投資,看上去隻有兩個字的差別,其意義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納稅人的錢也變了種花法,那麼,其效果是否也隨之改變了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一下,在經濟學的定義中,政府投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按照我們上一節中提出的說法,政府消費是政府為實現其職能,受納稅人委托,在管理公共事務中從事公共開支的一個特殊消費行為,那麼,政府投資則同樣是為了實現其職能,從而直接在經濟活動中投入資金,用以轉化為實物資產的行為和過程。
正是因為這種投資行為必須在“實現職能”的前提下進行,也就使得政府投資盡管可以存在,但卻必須遵循著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彌補市場失效的原則。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社會中,全球化的定義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流動之上,可以說,大凡在經濟流通性較強的國家中,一個市場的失效甚至崩潰,很容易帶動其他市場、甚至於整個經濟產生巨大的震動,這種連鎖效應絕對是異常強大的,很容易讓全社會公眾的利益遭受損害。
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就有義務參與到經濟活動中來,在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1984年的美國。
在當時,美國的第七大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 Bank and Trust在德克薩斯州地區進行了一係列的實業投資,集中在石油開采、石油化工等資源領域,按照常理來說,這種形式的投資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在一般情況下是很難產生虧損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接受投資的石油公司卻很快在證券市場上損失慘重,伊利諾伊銀行所投入的資本也在短短的時間內變成了一本呆壞賬,銀行顧客聞風而動,紛紛上門擠兌,使得銀行在短期內便出現了破產的可能性。
然而,像這樣一家規模如此巨大的銀行,盡管爛帳連連,但其涉及的領域大多,客戶遍布世界,假如其真的到了破產的那一刻,勢必會連累整個金融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可能在金融界掀起的巨大風波,美國政府果斷出手,以政府投資的方式接管了該銀行80%的股份。
在承受了由呆壞賬帶來的10億美元損失之後,政府將伊利諾伊銀行重新改組私有化,成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美國銀行。
第二:維護市場配置功能的原則。
在許多時候,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市場能否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而決定投資環境好壞的關鍵,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公用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當這種公用設施與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的時候,投資經濟活動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便很難實現,因此說,這方麵的投資屬於政府投資主體的義務和責任,也構成了政府投資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