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9(2 / 2)

那麼,照這樣看起來,同樣的現象也應當作用於消費領域。

政府的一次性消費,數額可能很大,這樣的大額消費當然能夠形成強大的購買力,通過連帶的效應可以讓許多產業的供給額度得到提升。但是無論如何,這樣的消費絕不可能影響中國偌大地域範圍內的全體民眾,他們是很難從這樣的大額消費中得到真正意義的連帶收益。

由此來看,如果中國依靠政府消費來促進內需增長,以此來帶動經濟增長,那麼這樣的模式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實在是個叵測的問題。另外,即使不考慮這一狀況,我們也很難將政府消費當成可以信賴的經濟動力。

想要消費,就需要財力來作為支持,而這種財力的支持無疑來源於民眾,那麼,假如要把政府消費當成經濟發展的動力之前,就有必要來審視一下今日中國民眾所處的狀況。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麵的章節中說過不少,對於中國的民窮狀態也有著相當深的感悟,然而這些論述都是從民眾感觀等微觀領域進行的,假如我們嚐試著從大視角來進行觀察,那麼所知所感必然會更加深刻。

根據《福布斯》雜誌的統計結果顯示,在當今的世界上,中國民眾的稅負已經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在這樣的情形下,民眾的壓力明顯已經過大,再在這方麵增加負擔,無疑會對本已貧窮的民眾造成更大的傷害。

另外一條深層的機製,決定了在中國,政府消費絕對不能夠再度增加。而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些現實是必須要我們必須要麵對的。

近年來,由於稅製改革與外貿領域所遭遇的壓力,中國政府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裏,實現財政增收的可能性並不大,而讓利於民、藏富於民的內在需求,也使得政府不得不麵對著調整財政支出的迫切問題。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增加政府的消費,還可能令我們包含著一層更深的憂慮。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政府公務員考試開始日益火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其有著穩定的收入與可觀的公務消費,擁有令人難以抵擋的福利優勢,然而,這種情勢的存在,恰恰在極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分配不公現象,說明每年的可支配性收入的分配,是嚴重向政府而非個人傾斜的。

那麼,假如當我們嚐試著增加政府消費,嚐試著給政府更多的錢花時,無疑意味著讓這樣的傾斜更加明顯,導致更多的地區、城鄉、以及各個社會群體、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我們甚至可以說,假如給政府部門更多的錢花,無疑意味著創造了更多的腐敗預期,在缺乏一套實質性權利製約體係、缺乏財政預算透明度、缺乏民眾監督機製的的情況下,這種開支名目,是絕難按照國家管理者的意願,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

這樣看起來,所謂的政府消費,實際上是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假如一任這樣的情勢存在下去,不僅難於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的繼續增長,甚至還會使財政支出變得更加不合理,社會分配的公平性越來越低,連廉政建設這樣的基本目標都難於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希望憑借增加稅收來使政府收入增加,並通過政府消費來拉動經濟的主張,無疑是走錯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