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8(1 / 1)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消費增長模式蘊含著危機嗎?

在許多人看來,日本盡管曾經成長為世界級別的經濟大國,但卻在90年代初期陷入了低迷,從1990年算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衰退之中,在在短短的時間內,日本股市暴跌了70%之多,而房地產更是出現了連續14年的下跌,直至新世紀到來之後才漸複原貌。

這一點的確是實情,即使是具有強烈民族榮譽感的日本人也對此毫不諱言,比如,在日本學者吉川元忠的《金融戰敗》一書中,作者就坦誠地認為,就財富損失的比例而言,日本在1990年所遭遇的損失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後果相當。

鑒於這一點,許多學者由此認為,日本賴以起家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實際上並不理想,在高消費帶來的高增長背後,實際上埋藏著深厚的危機,在大量的消費中,日本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套健康的經濟體係,以至於在打擊麵前迅速地敗下陣來。

實際上,假如我們對經濟史稍存了解,就會意識到這種觀點的謬誤,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日本經濟的衰退,完全與消費模式毫無關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驚人的大衰退,原因都在於國際金融角力中的失利,以及國內房地產泡沫的破碎。

在1985年9月,迫於國際壓力,在著名的“廣場協議”①簽訂之後,日元對美元就從25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兌換1美元。隨後,在美國的繼續施壓之下,日元利率跌至2.5%,使得日本的銀行係統出現了流動性泛濫的現象,大批量的廉價資本紛紛湧向股市與房地產,使得東京的股票年增長率高達40%,房地產更是超過了90%,其金融泡沫一下子被固定成型。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受損失的日本出口生產商為了彌補出口下降所造成的損失,紛紛從銀行貸款炒股,在三年之內,東京的股票市場連續上漲了300%之多,房地產更是達到了一個令人發指的程度。

在當時的日本東京,一個地區房地產的總盤值,甚至超過了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地產總值。在這裏,有一個流傳的故事,似乎可以為那一段瘋狂的歲月做一小小的注腳。

在當時的東京,一家學校的看門人在工作的40多年裏,始終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在他退休之後,準備返回鄉下老家度過餘生,於是,他把自己在東京的一所小房子賣掉,不料這所房子竟然賣出了800萬美元的價格。看門老頭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富家翁,以闊佬的氣派衣錦還鄉。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許是虛構的,然而當時東京房地產之火爆情形,卻是無比真實的,從1986年起,日本的地價在短短5年內,上漲了2倍還多,其中在1987年的時候,商業和住宅用地價格的年上升率甚至超過了76%。住宅用地的最高價出現在1989年的東京千代田區,其數字高達1200萬日元每平方米,以當時彙價合9萬美元/平方米;而商業用地的最高價則出現在著名的東京銀座,在1991年的巔峰時刻,曾經創造了6,000萬日元每平方米的世界記錄,以當時彙價,大約折合42萬美元每平方米!

從這一節點開始,全日本社會開始不再重視過去的道路,普通人也開始摒棄創業,將最直接的投資放在房地產與股票、基金之上,而當時日本的眾多企業都擁有充足的現金,也紛紛投身於股市、樓市之中,更有甚者,由於企業的資金充足,不再需要從銀行貸款,而掌握了大批私人與企業存款的銀行又急於放貸,便也針對那些急需資金炒股、炒樓的個人發放貸款。這樣一來,以銀行信貸失控為核心的,以全民投資為基礎的房地產泡沫被史無前例地吹起了,而這個泡沫越大,其破裂的程度也就越嚴重,最終導致了全日本經濟的大衰退。

據統計,當時在日本各大城市中,各類物業的價格平均下降了50%,特別在東京銀座這樣的地帶,商業地產的平均價格,大約僅為1990年泡沫巔峰期時的25%;而住宅房產的平均價格則是1990年的40%。據估計,1992年-1994年日本股票和地產損失達1,100萬億日元。

在這樣的財富縮水情形下,縱使日本經濟的基礎再雄厚,也難以抵擋如此規模的衝擊。

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點之後,對於消費型增長模式是否蘊含危機認識,就變得更深刻了。依靠消費驅動經濟,依靠實業與科技來驅動經濟的日本,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崛起,而在放棄了這一模式,轉而開始資本惡性炒作的時候,一切又幾乎重歸廢墟。因此,與“危機說”恰恰相反的是,這種消費驅動模式絕不是危機的載體,相反,放棄了這種模式,則意味著危機的開始,而在接受了泡沫經濟的虛假繁榮之後,更是促進了危機的惡性繁衍,最終釀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