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7(1 / 2)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重歸大國之路的啟示

在1960年12月27日,日本終於沿著它的大國回歸之路邁進了最大的一步,根據一位年輕的經濟學家下村治的計劃,日本政府內閣會議為了推進日本經濟的發展,決定在日本全國範圍內,實行一套全新的經濟發展計劃,這即是日後鼎鼎大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在這套計劃之中,日本政府徹底地將國民收入的增長放在了首位,在長達10年的整套計劃中,每一項具體內容莫不圍繞著民生而設定。

比如說,在計劃中,政府將會對社會資本進行充實,提高高生產率部門在產業中的比重,這樣的舉措無疑會對民營企業的發展形成良性的影響,使得這些接受計劃的企業,可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會以較大的幅度來提高員工收入。

與此同時,這一計劃還大力促進對外貿易與國際間經濟合作,以便為本國生產性企業的產品尋找到外部市場;而計劃中培訓人才、振興科技的部分,則確立了日本未來數十年內經濟發展的模式。

可以說,這套“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拉動日本經濟成長的同時,也為日本後來成長為經濟大國建立了雄厚的基礎,盡管經曆了後來數次的經濟衰退與金融打擊,卻依然能夠在屹立於大國行列而不倒,實在是要歸功於這項計劃的威力。

在這項計劃實施之後,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6%和11.5%,遠遠地超過了計劃中所設定的7.8%,而到了1967年的時候,基本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到1970年該計劃完成的時候,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先後超過了法德兩國,在世界上僅位於美國之後,一舉而躍居世界第二位。

在這種快速增長的背後,假如我們對另外的一組數字加以關注,就會清楚這種增長的原因究竟來自何處——在實施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之後,日本民眾的收入增長速度要比美國快70%,在這樣的速度下,到1980年時,日本的工資水平就已經和美國保持同一水準。在這樣的高工資之下,日本國民的消費能力與敬業精神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假如我們對日本發展的機製仍不能得出明確的認識,那麼下麵這組數據,無疑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最真實的效果反映。

在曆史上,美國同樣經曆過一個黃金發展階段,在1942年,美國人均GDP超過了1000美元,由此開始了一場長達20年的黃金增長期,在這20年的時間裏,人均GDP由1000美元直升到3144美元,而日本的黃金發展階段開始於1966年,其人均GDP從66年的1071美元,直升到1973年的3348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