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7(2 / 2)

同樣的曆程,美國用了20年,而日本隻用了7年,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很簡單,由於國民可支配收入分配比例的不同,決定了在後來的發展之中出現差異。

在這個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階段中,美國的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之間的分配比例大致為1:8:1,這就意味著,美國企業在國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有著主體地位。而在日本,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比例關係卻大致為1.5:1:7.5,而這就意味著居民和非營利性機構占據了主體地位。

財富分配向居民個人集中,與財富分配向企業集中。兩者看似同樣能夠促進消費能力的提升,但後者的實際效果卻是要大打折扣的,因為企業在促進提升消費能力方麵的貢獻,無非集中於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或是讓企業員工擁有更多的工資收入,但是無論如何,企業都不可能影響到全社會的民眾,民眾很難從這些企業當中得到有真正意義的收益,而如果財富分配向普通居民集中,那麼其效果無疑會是最直接的。

更重要的是,當日本民眾收入得到了增長之後,也就意味著日本將會擁有海外投資的能力與機會,對整個日本經濟來說,這無疑代表著其可以收購更多的海外資源,擴張更大的海外市場。

正是由於這樣的發展規劃,使得日本民眾迅速地富裕了起來,並在20世紀80年代徹底達到巔峰時刻,國力強大起來的日本開始了它的海外並購之路,先是由電子企業索尼以3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的影業巨頭哥倫比亞公司,後又由三菱財團以8.46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洛克菲勒公司51%的股份,甚至連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心,一向被視為“美國象征”的洛克菲勒廣場也因此歸屬於三菱旗下。

在這樣一場民族經濟的大複興中,到1989年為止,在短短的18年內,全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450%之多,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政治家石原慎太郎與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合著出版了著名的政論書籍《日本可以說不》,在全書當中都洋溢著一種大國崛起的自豪感與空前的自信心。

上麵的分析使我們再次看到,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收入分配機製越是向民眾傾斜的國家,其經濟發展的速度就越快,國力強盛的程度就越高。這一點的存在,就進一步說明了消費發展水平對於國家經濟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