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真正有效的消費模式
事實上,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一個經濟欠發達國家而言,最需要的是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而持久的活力。
在這一點上,我們所注入的活力往往強勁有餘而持久不足,因此長時間以來,中國的經濟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迅猛的增長,隨後便會陷入低迷,而不得不依靠一些“殺雞取卵”的方式來維持增長——在次貸危機後由於出口受到影響,使得我們不得不依靠突擊基礎建設來維持GDP增長目標,就是這方麵的最好證明。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長時期以來,我們一直沒有將經濟發展的基礎建立起來。從而造成了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依賴外部因素,過度透支未來發展潛力的現象。
那麼,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究竟什麼才是其最穩固、能夠提供最長久支持的基礎呢?在這方麵,我們不妨回顧過去,從曆史的塵埃中汲取有益的經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在戰爭中消耗了巨大的國力,而由於戰爭所造成的損壞,又使得日本的工業基礎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其經濟狀況一落千丈,盡管有在戰爭中掠奪來的大量財富作為支撐,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經濟重建工作的過程極其漫長,如何能夠盡快從戰後的陰霾中擺脫出來,就成為了當時日本政府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為了能夠一勞永逸,為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日本政府開始了針對於提高民眾收入的經濟複興計劃,而在這項計劃當中,對於內需的啟動被當成是最關鍵的一步。
就當時的形勢來看,日本受惠於新技術革命的出現,一些家用電器開始大批量地被生產出來;而就另一方麵來說,處於戰後貧困狀態中的日本民眾,是絕無能力來對這些商品進行消費的,不惟如此,由於大批退伍軍人的返鄉,使得國內勞動力價格發生暴跌,一個工人即使滿負荷地工作,也很難過上有保障的生活。
於是,為了能夠扶持本國在戰火中飽受破壞的製造業不再遭受打擊,為了讓製造業能夠首先實現對需求的供給能力,為了扶持本國產業的發展,日本開始實行嚴格的進口限製措施,從根本上杜絕本國民眾未來對於外國製造業的依賴現象,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將政府投資從基礎建設,轉向那些能夠提供更長久、更穩定就業機會的製造業中。
這樣一來,在日本的製造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之後,其外部優良環境與日本良好的技術基礎結合起來,迅速形成了強勁有力的發展勢頭,由此帶來的不僅是一批企業重新在戰後的廢墟上重新站立起來,更為許多退伍軍人、失業工人提供了為數眾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在一舉解決失業率問題的同時,又為當時國內的民生尋得了最好的出路。
在這樣的政策之下,日本的經濟開始了迅猛的增長,從1955年開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每年都保持在12%的水平上。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收入得到了充分保證的日本民眾開始了大麵積的消費行為,以至於出現持續不斷、連續升溫的消費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