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6(2 / 2)

根據曆史資料顯示,從1957年開始,當時最具消費含量的“三大件”——洗衣機、黑白電視機、電冰箱開始在日本民眾中迅速普及,在東京、神戶、大阪等大城市的居民家庭中,這些家庭工業品的增長率分別達到數十倍之多,這固然有著原發產地的價格優勢,然而日本民眾在此期間收入的提高,也絕對是引發熱潮的原因之一,在當時,普通日本工人兩個月的收入即可以購買一台電視機,由此迎來了一個全日本的消費時代,大量的訂單使得日本的製造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便實現了巨大發展,而從1955年到1958年的這段時間,也隨之被載入史冊,即是著名的“神武景氣”。

在初步實現了經濟複興之後,日本政府又開始於這個基礎之上,著手謀求進一步的發展。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計劃中,消費繼續被當做經濟發展的核心觀念,隨著民眾工資水平的提高,食品比例開始逐漸在家庭總消費中降低,而耐用消費品、娛樂消費和社會交際費用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娛樂休閑方麵,類似於保齡球、高爾夫球、電子遊戲、滑雪、旅遊等項目都先後風靡一時,日本民眾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後,便開始將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作為目標,由此帶來的消費需求,使得日本各行業的生產部門無不加緊運作,生產大幅度增加,而這又帶來了更多的投資,尤其在鋼鐵、機械、電力、電子等產業領域內,更是形成了由投資引發投資的循環過程。

從1958年到1961年的時間裏,這種高速發展的勢頭始終未有減緩,不僅持續42個月之久,而且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每年均可實現10%的增幅,經濟結構也實現了重大的變化,其工業優勢由此建立起來。然而比起這些,更重要的一點是在這種消費潮流中,日本成功地構建了一個重消費而輕儲蓄,民眾樂於消費、敢於消費的“大眾消費型社會”。在這種全民消費的環境下,民眾所選擇的消費內容大體可以保持均衡和一致,有利於在龐大的基數上誕生出數目不菲的中產階級。正因為這一輪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因此得名為“岩戶景氣”, 可以說,在這兩次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由消費引發的內需啟動,成為了經濟發展最堅實的基礎,而在這個過程中,由普通民眾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最大程度地將內需貢獻出來,為消費的增長,乃至為日本工業企業的興旺發達,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在這樣的環境下,上至日本政府中的決策層,下至學院中的經濟學者,無不將這種經濟發展思路奉為圭臬,在見識了提高國民收入、促進消費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動力後,日本政府終於決心,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更為堅決徹底的經濟發展計劃,希望憑借這樣的計劃,將戰後的日本重新振興,重歸世界一流大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