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第十三章:反思消費與經濟增長
導讀:
近些年來,“促進消費”這個詞彙越來越時髦,促進消費需求、引導民眾消費,以及最近正處在熱門中的“消費能力”等詞彙,都是希望通過調動消費,來拉動內部需求,促進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當認識達到這一層麵的時候,自然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進步,可是,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一點上時,卻往往會在這個問題上麵產生混淆——促進消費固然是好,但是到底該由誰來充當消費的主力軍呢?
從表麵上來看,誰具有消費能力,誰就最應當充當消費的主力軍,誰的消費能力越強,能夠創造出來的需求越大,誰就最應當充當這樣的角色,換句話來說,哪部分民眾能夠對經濟總量增長的消費越大,就理所應當地成為消費的主角。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一部分專家和學者適時由此提出應當由富裕階層引導消費的觀點,希望通過奢侈消費來啟動內需,最終拉動整個經濟總量的增長。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的是,擁有消費能力和是否願意消費,完全是兩回事,而消費能力的強弱,也並不決定其對需求的貢獻大小。富裕階層所創造的需求,盡管單體價值較高,然而在中國民眾普遍貧窮的前提下,特別是在80%以上的儲蓄為20%的人所擁有的時候,這種高昂的單體價值變得毫無意義,而這一部分人盡管有著強大的消費能力,但在基礎消費領域,他們所能貢獻的需求,也僅僅代表了其所占據的人群比例。
那麼,為什麼直到現在,還都不能由普通民眾來充當消費的主力,不能將拉動需求,保障經濟增長的任務放在他們身上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它是因為擁有最強烈消費願望,擁有最強創需能力、占據了80%數量的民眾過於貧困,不具備消費能力所致。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來自於以往對於經濟發展主導思想的誤解。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長期以來,過於意識形態下的宣傳,使我們普遍擁有了一種“舍小顧大”的概念,由此總是習慣於用經濟總量的增長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而不是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
為了能夠更清晰地認識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從根本上反思以往的經濟主導思想,更有必要對以下兩個問題做出了解:第一:為什麼要讓普通民眾收入得到增長?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前麵或許已經得出了答案:改善民生。然而這個答案僅僅停留在民眾的層麵上,假如要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答案還是遠遠不夠的。第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又是什麼?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們的做法始終是運用貨幣工具來進行調劑,靠利率、貨幣發行等手段來進行控製,甚至依靠政府的經濟行為來完成,那麼,這種選擇在未來是否會保持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