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改變的節點
本章的分析,讓我們大致能夠看清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中國在國民經濟分配製度上的國策邏輯,同時也清楚了由這種政策所引發的問題。發展國民經濟,特別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刺激居民消費是拉動內需的核心所在,而讓收入分配機製向民眾傾斜、增加民眾收入,實現民眾“敢於消費,有錢消費”的目標,則更是核心之中的關鍵。
如果中國繼續依靠外部需求來維持出口增長,以此帶動GDP增長,那麼這樣的模式究竟可以持續多少年呢?
中國的消費占據GDP比重之低,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共識,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從20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更為可怕的是,這一趨勢絲毫看不到扭轉的跡象,在2007年裏,中國居民消費僅僅占到GDP總量的35%,即使有政府消費幫忙,也僅僅達到了49%,而在同年的美國,這一數字為72%。
稍具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投資、消費和出口被認為是拉動經濟高速發展的”三駕馬車”,消費應當占據“駕轅”的主要地位,而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這種狀況不僅沒有出現,甚至於連“並駕齊驅”都難以實現。
我們已經知道,出口比重過大對於經濟發展的負麵影響,同樣的,當投資過於超脫消費需求的時候,無形之中就會造成投資規模過於膨脹,由此引發的供求關係失調,也會促生出產能過剩的問題,在商務部所進行的一項調查中顯示,我國絕大多數的消費品和生產資料,都存在著供大於求的現象,在工業品生產領域,有超過半數的工業品生產利用率低於50%!
正因為如此,按照國際上經濟發展的慣例,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關口的時候,首先應該做的是在國民收入分配之中,將比例向民眾傾斜,而非繼續目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情形。
在一部分專家學者看來,不妨由政府來代替民眾消費,進而帶動起全社會的消費。然而,由政府來消費和自己自主消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上來講,隻有民眾自主消費,才會將有限的財富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花在最有價值的地方,而在缺乏明確調查與監督的情況下,政府消費雖然同樣能為GDP帶來增長,但就其整體來看,實際上是負相關的。
那麼,以政府投資來拉動消費增長,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從1949年建國以來,受前蘇聯的影響,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性經濟體製,這一體製的典型特征就是——將財政收入直接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
然而,經過幾十年之後我們發現,由於政府財政支出的能力是有限的,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後,在社會保障領域的資金就難免捉襟見肘。更嚴重的是,在許多地方重複建設、過度建設、形象工程頻頻迭出,真正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障民生的卻少之又少。其對經濟建設所產生的推動力不大,所產生的損耗卻是不小。
正因為如此,在內需始終低迷不振的今天,中國的國民經濟已經麵臨著一個節點,與以往的節點有所區別的是,在這裏需要改變的不再是舊基礎上的小修小補,而是通過某種製度性的經濟政策,將收入分配機製做一次徹底的調整,以期實現“藏富於民”的目標。而關於這種調整該由怎樣的形式來進行,我們將會在下麵的章節中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