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3(1 / 1)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殘缺的社保體係製約消費

在上一個話題的討論中,我們找到了中國消費低迷的原因,實際上,工資收入較低,僅僅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如果說這種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中國國情所賦予的特殊性,那麼下麵我們所要討論的這個原因,則更是被賦予了更多的中國特色。

造成消費低迷的原因,除掉工資水平徘徊不前之外,另外一個就是中國目前社會保障體係的不健全,很難讓民眾放手、放心地去進行消費。

我們知道這樣一個常識: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任何單個人的生存能力都是很低的,因為有太多不可預計的天災人禍、生老病殘等事件發生,這些事情有著很強的不確定性,因此,一個國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建立相應的保障體係,在公民遭遇到這些不確定的事件時,幫助每一位民眾延續生命,度過困厄。

按照這樣的邏輯,社會保障體係越健全的國家,其民眾對於未來不確定預期的擔憂越小,而擔憂小了,自然就敢於放手進行消費。反過來,社會保障體係越是不健全,民眾的財務風險就需要由個人來承擔,他們對未來的擔憂也就越大,於是就會像我們在前麵說的那樣,不敢去放手消費,而是被迫地將收入轉化成儲蓄,並將這種習慣演化成全民風氣。

社會保障體製的不健全,除了會迫使民眾不敢輕易消費之外,對於其消費能力的蠶食,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中國,公共產品、福利品、準公共產品的市場化傾向,已經成為了常態,幾乎任何一項應由政府、公益團體所負擔的公共服務,都開始了旨在盈利的商業化經營,於是我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去醫院享受醫療服務,還是接受學校的教育,都需要為此支付一筆頗為不菲的支出。當這些支出成為了民眾生活中的負擔,甚至於占據了民眾收入中的絕大部分時,民眾自然不具備餘力來進行其他方麵的消費。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盡管從1998年到2005年間,中國在財政社會保障經費的年度支出,由598億元增長到3600億元左右,其年度增長率達到了頗為可觀的29.4%,由此將社保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成功地從5.5%提升到11%,然而,與發達國家動輒60%、70%的比例相比,這個數字還是無法讓人感到輕鬆。

可能有人會對此提出一點質疑——社保體製的不健全,的確會對民眾的經濟狀況產生影響,隻是,這種影響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們不妨再來看一組數據。

在2007年5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著名的《社會保障綠皮書》,在這份調查報告中顯示:

“從1990年到2004年的時間裏,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增幅為5.24倍;同期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增幅為4.89倍。而與此同時,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增加了5.86倍,城市居民的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更為驚人,達到了19.57倍!”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報告同時還指出,我國居民在教育與養老上的支出,同樣具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

“在我國,覆蓋麵最大的社會保險是基本養老保險製度,但參加但參加該製度的在職職工加上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還不到兩億人,相對於近2.8億城鎮從業人員、4.2億第二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以及7.6億全社會從業人員的總數來說,養老保險的覆蓋麵分別隻有70%、45%和25%左右。廣大的農村勞動者幾乎都沒有養老保險,1億多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村老人沒有社會化的養老保障。而其他社會保險險種的覆蓋麵更低……全國高校的人均學費,在1990年時不足500元,到2004年時已經上漲到5000多元,其漲幅高達10倍以上!”

當這些支出項目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居民的收入增速時,任何藏富於民的設想都將會成為泡影,這是因為,無論經濟的增長速度有多麼快,都無法讓居民享受到其增長成果,更嚴重的是,經濟增長的速度越是快,公共產品的市場化程度就越強,民眾的收入增速就越是無法跟上支出項目的增速,使得居民的生活壓力更重,幸福感逐漸降低,對未來不確定性預期的擔憂越來越大,使得居民不敢於消費也無力進行消費,嚴重地抑製了消費需求的釋放,最終使得內需不振,成為製約國民經濟的最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