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2(1 / 1)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高儲蓄不是低消費的原因

在過去的研究中,許多學者曾經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由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特點,得出了中國民眾樂於儲蓄而輕視消費的觀點,並由此證明,中國的民眾消費對於GDP貢獻率之低,基本上要拜儲蓄所賜。

那麼,事實是這樣的嗎?

中國民眾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農業時代經濟思維的影響,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財富的概念就是儲蓄。

在最早的時候,儲蓄就意味著家裏的糧倉究竟貯藏了多少糧食,當城鎮開始出現之後,城鎮的居民不可能貯藏幾年的糧食在家中,而財富的範疇也變得寬泛起來,於是就開始以貨幣的方式來計算財富,儲蓄了足夠的貨幣財帛,就意味著家庭的富足,其心理安全感就會變得越強。所謂的“居鄉求土,居市求財”,描述的就是這種狀態。

誠然,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儲蓄傳統的國家裏,居民過高的家庭儲蓄,使得很大一部分錢不能迅速地投入消費,要麼被投入銀行,要麼幹脆由自己保存,於是,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在五年時間裏足足增長了9個百分點之多。

基於這樣的觀點,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關於如何刺激中國消費的方案,總是圍繞著該如何將過高的家庭儲蓄吸引出來這個思路上,央行在過去的10年中先後幾次降低利率,其釋放儲蓄的指向性就相當明顯。

然而,這樣的說法看似言之鑿鑿,實際上卻經不起情理上的推敲。

儲蓄率之高,隻能說明在中國這樣的特殊社會環境下,民眾有著一種極強的憂患意識,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很強的不安全感。究其原因,一方麵是由於我國的社會保障體製還很不健全,許多本應屬於福利產品、準公共產品的項目,在中國卻還需民眾自己來付費完成,為了預防那些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突發財務危機,中國居民就不得不未雨綢繆,通過加強儲蓄的方式來進行應對。

另一方麵,存得多未必代表掙得多,特別是在基於防範未來財務危機的考慮下,越是掙得少,就越是要加大家庭儲蓄的力度,在福利保障等隱形收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工資項目上的顯性收入,就不得不被大比例地投入家庭儲蓄,而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比例,原因就在於工資收入實在是過於低下。

在近幾年的政策拉動下,中國的GDP始終保持著8%左右的增長率,與此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保持著每年20%的增量水平,然而在這些普遍增長的背後,蘊藏的卻是工資水平的下降——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從1989年到2003年的十多年時間裏,工資占據GDP的比例,不但沒有任何上漲,反而從16%直降到12%,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則從50%上漲到57%!

也許有人會提出質疑,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又如何能夠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呢?

實際上,即使是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在這一方麵的表現也要大大強於我們,在2003到2005的三個年度裏,印度的平均工資水平分別上漲了11.45%、11.6%和14%,這種勞動力價格上漲的直接影響,就是幫助印度留住了一大批技術人才,而其對於普通民眾的影響,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除此之外,即使是和那些經濟出現過嚴重衰退的國家比較,我們的表現也實在不能盡如人意,以俄羅斯為例,在1996到2006年的10年裏,俄羅斯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了6%之多,對於一個經曆了嚴重衰退期的國家來說,這已經十分不易,而更為難得的是,在保證了經濟增長的同時,俄羅斯的人均工資、人均實際收入的增長速度還能夠達到12%,而根據俄羅斯政府所公布的預算來看,在未來的幾年裏,居民的人均工資收入還將提高50%之多。

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重要指標,工資水平的下降,直接的反映就是民眾的收入水平嚴重滯後,由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物價上漲,更是造成了民眾不敢於輕易消費,寧願將收入流轉化為儲蓄,由此造成的消費不振,內部需求不足,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