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1(1 / 1)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低工資條件下的中國民眾

實際上,在近年來的學術研究中,每當談起內需不振的原因,絕大多數學者都會不約而同地把工資這一話題列為主要原因,同時將拉動內需的方法與增加工資、激活消費聯係在一起。

在公認的範疇內,內需不振的根本原因在於,民眾的主要收入——工資,並沒有與高速增長的宏觀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在物價指數大幅度提升之後,我們的絕大民眾民眾卻仍然保持著過去的工資收入,由此造成了“有消費願望,無消費能力”的最終結果。

盡管學術界對於內需不振的原因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識,然而,出於為當政者諱的原因,卻極少有人願意繼續深究這一話題——為什麼民眾的工資收入,難以與宏觀經濟保持同步增長?

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關於資源配置所產生的問題,直接決定了最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而西方經濟學之所以遲遲無法對產能過剩提出準確的解釋,原因就在於西方經濟學是以純粹的市場為研究對象,因而沒能看到在中國的實際國情下,政府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很明顯的一件事實是,在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機製中,由於財富分配長時間內向政府和國有企業傾斜,使得民眾的收入遲遲無法提高。

關於這一點,即使在國家發改委這樣的權威機構的調查中,也無可避免地有所涉及——在2006年度發改委所發布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中就指出:“從上世紀的90年代開始,國民收入分配開始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趨勢,就已經基本成型,具體表現為政府和企業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續下降。”

比這些更嚴重的是,在國民收入分配比重中,政府所占據的部分越來越大,這樣的分配方式並不是不可以,然而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即國民經濟形成了一定的基礎之後仍然有此現象,就實在是令人費解的事情,因為按照國際上正常的發展路徑來進行規劃,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之後,上升的理應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麵呢?下麵是國家稅務總局在2008年9月所發布的半年度數據,透過這組數據,我們或許會得窺一二。

“在2008年的上半年裏,全國稅收收入保持了較快速度的穩定增長,截止到7月份,已經累計完成了32553億元,這一數字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30.5%,形成增收7606億元。”

那麼,同期的GDP增速又是多少呢?是10.4%,也就是說稅收增長速度,幾乎達到了GDP增速的三倍!而這個GDP數字裏,還包含了大量由大規模基礎工程建設所構成的比例,真正由民眾消費率所提供的貢獻,就更加少的可憐。

一方麵,政府通過稅費方式來籌集資金,使得收入分配產生了嚴重傾斜,無形中就將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銷蝕殆盡,根據2006年國際勞工組織所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在2000到2005年的時間裏,中國的人均產出增長達到了63.4%的水平,而與我們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隻有26.4%的增幅,形成了較發達小區域經濟的東盟,即使處於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回暖期,其增幅也隻有15.5%之多。

然而,數據上的領先,並不能證明這種經濟增長給民眾帶來的福利影響也是領先的,在肯定了中國經濟高效、健康的增長的同時,這份報告也一並指出了這種增長並沒有充分體現在工資水平的增長上,由此造成了廣大中國民眾並沒有能夠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可以說,這樣的調查結論,與我們的論斷是基本符合的,在工資增長緩慢的前提下,使得中國民眾的工資始終處於低水平狀態,由此釀成了消費的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