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猜想80(1 / 1)

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曆史上的消費論

對於中國曆史,我們一般熟悉其軍事史,熟悉其政治製度的變遷,知道中國經曆了數個文明高峰、以及不可勝數的英雄傳說,等等,但是卻未必知道,對於經濟理論的研究,我們也曾頗有建樹,未必知道現時中國的經濟問題,在曆史上都曾有過解答的方案。

從春秋的時代開始,國家的管理者們就開始意識到消費之於宏觀經濟的重要性了,曆史上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一代名相管仲,就曾經對這一問題提出過精辟的論述——如果不修建宮室,那麼山中出產的木材就不會流通於市,如果不追求飲食,那麼各地的土特產就不能轉化成資財,如果不追求衣飾,那麼繡工織女就會凍餓而死,總的來說,如果拒絕消費,那麼工商業就極難興旺發達,農產品就無法找到銷售的出口,農業也就自然無法繁榮。

透過這樣簡單的論說,我們實在無法不對此表示驚訝,當下的中國經濟,甚至在細微的細節之上,都與管仲的論點大為符合。

在過去的歲月裏,由於內部需求長期不足,使得我國在商品供給方麵,出現了嚴重的過剩現象,比如說,在已經納入國家監控的650多種商品門類之中,長期處於過程狀態的,竟然有620餘種之多!

那麼,這些長期處於過剩的產品,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中國有句俗語叫作:“堤內損失堤外補”,用在這裏再合適不過,在產能長期過剩的前提下,全國大約有40%的商品,都要依靠國際市場的需求,以被稱為“傾銷”的方式來支撐。而從1995年開始,由於這樣的外部依賴性,使得中國已經連續成為全世界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之一,由此帶來的貿易摩擦也頻繁出現,致使國內企業的出口壓力一年甚於一年,遭遇製裁與貿易保護措施的風險也逐年加大。

這種情勢的逐漸惡化,使得中國的出口,在作為經濟支柱的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對外交往中的一項“短處”,為了能夠降低來自國外市場的風險,中國在許多時候不得不主動對貿易進行平衡,對相關國家的產品進行集中采購,例如,在去年夏天所進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之前,中國就以政府、半民間團體的方式出麵,集中采購了大量美國的商品。

在這裏,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難道以中國14億人口之巨,竟然無法產生足夠的需求,無法消費掉這些生產出來的商品嗎?

答案是肯定的,盡管我們有著全世界第一多的人口,但是這些人口所能釋放出來的需求總量,卻少的可憐。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是因為我們的民眾真的不需要進行消費,或者是在這方麵的需求極少呢?

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在過去的封建社會裏,由血緣關係、親緣關係所連結成的聚居社會下,在農業經濟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廣大以農業為生,寸步不離鄉土的民眾,很容易實現自給自足,內部交換的封閉性區域小經濟,他們吃的是自種的糧食,穿的是自織的布匹,偶爾所需的小商品,也可以通過交換的形式,從手工業者,小工商業者那裏得到,自然不必經由社會經濟的大循環這一過程。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從農業中剝離出來,成為了純粹的城鎮人口,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06年的時候,我國的城鎮人口就已經高達近6億,占據了總人口的43.9%之多。

更重要的是,在曆次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物質生活需求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躍遷,打個比方來說,過去的民眾需要進行消費的是鋤頭、斧頭、食鹽這些基本的勞動工具和生產、生活資料,而現在的需求卻已經轉向了電腦、汽車、電視、冰箱等富有科技含量的商品,而這些商品是絕不可能再通過交換來得到,即使可以,這些東西也不是小手工業者的技術水平所能生產出來的。

那麼,中國民眾無法釋放出足夠需求的原因,就隻剩下一條了——他們不具備消費能力,簡單說就是手中缺錢,消費不起!

現在,新的問題就出現在我們的麵前:究竟是怎樣的原因,才會導致我們的民眾以如此“貧瘠”的狀態來生存的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從另一條道路來尋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