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中國消費猜想 第十二章:一段被誤讀的中國經濟
導讀:
在前麵的章節中,我們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時間裏,中國最終消費對於GDP的貢獻率始終未有進步,這一數據在1978年的時候保持在39.4%這一數值水平上,而到了2007年的時候,盡管我們的GDP今非昔比,但最終消費對其的貢獻率,卻仍然停留在39.4%的水平線上,在三十年的時間內竟然寸步未動。”
單純的縱向比較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所在,當我們的消費水平長期徘徊不進的時候,發達國家卻將這個數值長期保持在70%以上。正如我們在前麵章節中所說的那樣:在拉動國民經濟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之中,隻有當消費占據主要地位時,經濟體才會呈現出健康的狀態,才有可能保持良性的發展。
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我們重新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為什麼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中,我們的消費始終徘徊不前?而那些經濟上出現嚴重不景氣,甚至於衰退的國家,卻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消費水平?為什麼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經濟結構會呈現出一種“畸形化”的特點?為什麼崇尚消費的國家,反而要比專事投資,力圖發展的國家,更能促生出經濟上的繁榮形態?
長期以來,受到輿論的引導,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這些問題的原因歸結於中國薄弱的經濟基礎,歸結於中國民眾習以為常的儲蓄習慣,實際上,這是一種對於中國經濟的誤讀,從更大的程度上說,甚至是對經濟規律的誤讀。
其實,在國家與國家的發展競賽中,有許多事情是難以用普通的思維來衡量的,從表麵上看,消費與投資同樣具有拉動經濟的作用,或許,從個人的角度來思考,同樣是“花錢”,投資聽上去還要比消費動聽一些,但是如果從資本性質與金融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就不那麼簡單了。
可以說,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比重中,消費處於長期低迷,投資比重過大的時候,便很容易造成這個國家經濟結構的畸形化。
那麼,這樣的結論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在中國現有的大環境下,又應當如何才能提高消費,以期達到拉動內需的目的呢?在本章中,我們將會通過實例與數據,結合曆史上的興衰榮辱,來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