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稅”月神偷之通脹稅:隱形稅中的VIP 資本銳減,傷不起的平民百姓
2000年,浙江省衢州市73歲的市民鄭樹寶發現了自家一張特殊的存單。這張存單特殊在:它存於1960年6月28日,金額為10元。
40年後,鄭樹寶老人欲拿著這張存單支取這筆錢及其利息,但營業員紛紛表示:“這筆錢不好取。”由於金融體製改革等因素,這筆存款的存根早已難覓蹤跡。
但是,更讓人關心的是,如果鄭樹寶老人可以取到這筆錢,它還值多少錢?
1960年,那時候國家處於計劃經濟時代,生活物資實行配給製,具體物價不可考。但是,當時全國城鎮職工平均月薪不足50元。而2011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2452元,月薪相當於3538元。
在這50年間,平均月薪由50元變成了3538元。那時候的10元,從工資上來說,相當於今天的718元。
但是,當年50元的購買力絕不是今天的3538元所能比擬的。
近兩年來,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直處於高位,2011年6月甚至一度破六。當然,比CPI更靈敏的是居民的購物感受:在這一年裏,100元少買了多少東西?
2010年,於香蓮從單位退休,從此開始負責家人的飲食起居。在這一年裏,她真切地感受到了100元分量的減輕,她總是對老伴兒說:“以前去超市,買了很多東西也就一百多,現在動不動就兩三百,我都不敢買東西了。”
而農產品和汽油的價格起伏更令她猝不及防:2010年,花生米5元一斤,一年後花生米漲至9元一斤,100元少買了近9斤花生米;2010年,黃豆4元一斤,一年後漲至8元一斤,100元少買了近13斤黃豆;2010年,鱸魚12元一斤,一年後漲至20元一斤,100元少買了3斤鱸魚;2010年7月,北京92號汽油674元/升,一年後一度破八,100元少買了2升多油……
在此期間,於香蓮的退休工資沒有漲,孩子們的工資也沒有漲,隻有物價不斷地往上漲。她不知道的是,此時她正在繳納通脹稅。
像於香蓮一樣的普通市民,日子並不寬裕。2011年興起的“蒜你狠”、“薑你軍”,以及因豬肉拱起的CPI,讓他們頗受傷害,而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不管怎麼漲,都是要買的,隻是買多買少的問題。
在物價不合理上漲的陣陣風暴裏,人們常聽到的解釋就是:“遊資炒作。”
遊資是什麼?
政府多發出來的貨幣,那些貨幣無處可逃,於是盯上了小商品。
當然,遊資也進入了股市,進入了房市。
隻是,長期熊市的股市早已經不是貨幣理想的去處。於是,遊資進入房產,引起一輪輪房價上漲的高潮,隨著一紙限購令的出現,房市也不再是遊資的理想去處,於是紛紛湧向普通的商品市場。
無論是上漲的房價,還是上漲的物價,最終拿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口袋裏的錢。
於香蓮一直向老伴懺悔:“真應該聽女兒的,把咱們的錢拿去買了房,那麼好的地段,25萬一平方米,現在都漲到3萬多了。這錢啊,真是不等人。”
於香蓮的女兒叫李夢婷,一直比較注重理財。以前,她總勸母親把存款取出來,置個產業什麼的,李夢婷說:“媽,你把錢存在銀行,那點利息都趕不上貶值的速度。”
於香蓮之前不明白女兒的話,這一年的購物感受讓她明白了:“錢不值錢了,去年100元到今年可能隻值去年的90元。這存一年錢,哪裏能有10元利息。即使有10元利息,那還虧呢。”
後來,於香蓮跟女兒說:“要不,咱們還是買個房,漲了就漲了吧。要是還漲,咱們不就賺了。”
李夢婷否定了媽媽的建議:“先存銀行吧,這形勢也不知道會怎麼發展。”
股市、樓市、銀行,李夢婷最終還是選擇了銀行,她知道存錢雖然是虧損,但卻是慢性的、有規律可循的,而股市、樓市已經變得撲朔迷離了。既然如此,那就讓它可被控製地虧損著吧。
隨後,母女倆還發現,同樣的收入,支出大幅增長,每年可存的數額變少了,她們的收入在不可避免地減少。
對此,李夢婷無計可施,她告訴媽媽:“我們現在隻能求個自保,股市虧損慘不忍睹,樓市也不好進了,隻能這樣了。”
李夢婷知道,這就是通貨膨脹帶來的改變。像她和母親一樣無助的民眾,隻能無可選擇地繳納通脹稅,她們必須為國家超發的貨幣買單,那些她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收回的遊資,何時才能遠離他們的生活。
錢還是那些錢,但能夠購買的物品已經減少了許多。以前賣100元的商品,現在需要120元了,那多出的20元,就是你看不見的通脹稅。它就這樣偷偷地潛入你的生活,偷走了你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