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稅”月神偷之通脹稅:隱形稅中的VIP 通脹稅的前世今生
關於通脹稅,可以舉一個伊拉克蜜棗的例子。
據《陳雲文選》記載:“1962年貨幣流通量達到130億元,而社會流通量隻要70億元,另外60億元怎麼辦?就是搞了幾種高價商品,一下子收回60億元,市場物價就穩定了。”《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377頁。
而在這些高價商品裏,就包括了伊拉克蜜棗。
1962年,宋馨的姥爺於建業時任當地物資局的副局長。由於父母都在外上班,宋馨從小就住在姥爺家。在宋馨兒時的記憶裏,姥姥那時總愛向姥爺念叨:“這米又漲了一分,白菜也漲了一分。”
麵對姥姥的絮叨,姥爺總是沉默不語。據姥爺後來說,當時他每月工資60元,物價上漲給家庭造成的衝擊還是不小,當時姥爺的工資養著4口人。
有一天,姥爺下班後,偷偷從懷裏拿出一個小紙包,塞到宋馨的手裏。宋馨明白姥爺的意思:不能讓姥姥知道。打開小紙包,宋馨看到了看起來黏黏的,但是晶瑩剔透的蜜棗,姥爺告訴她,這是伊拉克蜜棗,不需要用票證就可以購買。
後來,姥姥還是知道了,隻是默默地念叨著:“五塊一斤呐,你就那麼疼她,要讓她吃這一口?”當時,姥姥和姥爺相對無言的情景,讓宋馨突然懂事起來。
其實,這應該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真正征收通脹稅。
當時,國家財政連續虧空,政府多印了60億票子,以彌補財政赤字。商品供應少,而票子增多,隨之而來的當然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於是,時任中共中央財經組組長的陳雲同誌提議,向市場供給幾種高價食品,5元一斤的伊拉克蜜棗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包括二十幾元一斤的各式奶糖等。而這些食品不受票證的限製,可以使用紙幣隨便購買。
不久,60億多印出來的票子就回收到了政府手中,市場上的物價穩定了。
其實,在這些高價商品裏,就包含了傳說中的通脹稅。
通脹稅,又稱“貨幣稅”,是指政府在吸納等值黃金的同時發行貨幣,從而造成貨幣貶值,持幣的民眾財富減少,但發行貨幣的政府財富增加的經濟現象。往簡單了說,通脹稅就是指政府缺錢的時候,向銀行透支,增發紙幣,造成民眾手中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這漲出來的費用就是通脹稅。
雖然政府不向民眾收稅,但卻因政府超發貨幣而造成紙幣貶值,生活開支增大,可謂是隱形稅中的VIP。
1962年,政府通過向市場供給幾種高價產品,將超發的貨幣回收。在此,那些購買高價食品的民眾自然就是通脹稅的納稅人。這通脹稅的征收,可以說合乎情理。畢竟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夠買起那麼昂貴商品的家庭必不是普通家庭,那些商品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對一般民眾的生活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