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稅”月神偷之通脹稅:隱形稅中的VIP 財富分配刮起了逆向風
從2008年至2012年,短短幾年間,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重要商業區周邊的房租迅速實現了倍增目標。租住在這些商業區周邊的租戶們,要麼開始奔走幾十公裏去郊區尋找合適的房源,要麼開始承受更高的房租成本。伴隨房租上漲的,當然是漲得更為瘋狂的房價,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
這些年,伴隨GDP高漲的還有物價和房價,普通的工薪階層不僅沒有感覺自己手頭更寬裕,反而覺得生活越來越艱難,尤其是大城市比工資漲得更迅猛的生活成本讓外來人員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對於有房有產的人來說,多漲出來的生活成本自有買單人。有房者將房租漲一漲,自己多支付的生活成本順利轉嫁給房客。
前幾年,貸款買房成為投資者的新寵,銀行大舉放貸,稍稍有點資本的人都可以輕易買好幾套房,自己並不用出多少真金白銀。銀行放貸,意味著更多的貨幣放入了市場。假如某套房子價值400萬元,但是購房者並沒有400萬元,隻有120萬元,此時銀行表示可以將剩餘的錢貸給購房者,讓購房者分期償還。在這一過程中,銀行放貸280萬元。
經濟學認為,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與商品價值、貨幣流通次數相關。商品價值越大,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量越多。假如全部貨幣均流通一次,市場上所需要的貨幣應該與商品價值等額。假如市場上有400萬元的貨物,貨幣供應量也應是400萬元。如果此時銀行放貸400萬元,就相當於市場上有800萬元的貨幣流通量,而隻有400萬元的貨物,即400萬元的貨物需要800萬元來購買了。
此時,明眼人早已經看出來,銀行過度放貸導致的後果就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那麼,誰比較容易獲得銀行的貸款呢?
家庭賬戶上隻有10000元的甲?
瀕臨破產的高新企業乙?
還是有房有產的丙?
抑或是各類實力雄厚的公司丁?
當然是後兩者。政策三令五申,要求銀行多向中小企業貸款,但是作為市場主體,盈利總是銀行的首要目的。因此,隻要貸款政策放鬆,流動性增大是必然,財富迅速向富有者轉移也是勢不可擋,而那些難以獲得貸款的窮苦者當然隻能繳納通脹稅,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錢貶值。
例如,甲隻有1萬元存款,難置業,存在銀行;丙有房一套,價值100萬元,又有存款120萬元,於是又貸款280萬元置了兩處房產。過度放貸釋放出來的貨幣開始發揮作用,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以前的1萬元現在隻值9000元了,甲繳了1000元的通脹稅。而乙的房子漲價了,原先貸出的錢貶值了,貸款利率都比不上貶值的分量,乙不僅不需要繳納通脹稅,而且還小賺一筆。
在全民通脹的年代裏,看似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傷害了全體民眾。其實不然,那些有房有產的個人或者企業,不僅可以獨善其身,甚至可以大發“通脹財”。因此,當市場的通脹預期開始強烈的時候,銀行放貸變得更加危險,稍有不慎就會傷貧養富,引發社會不滿情緒。
當然,銀行放貸隻是增加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方法而已。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銀長周小川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抗擊危機期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擴張型的,國家有意地擴大了貨幣的供應量,這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它幫助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企穩回升,如果不這樣做,經濟一定會出現很嚴重的下滑局麵。”
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都意味著更多的貨幣投放到了市場。當然,不可否認,在政策的強力幹預下,部分資金流向了瀕臨破產的中小企業,這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傷貧養富。
但是,政策與市場,誰才是主導?政策隻是暫時的,而市場才是永恒。
說到底,如何將超發的貨幣收回去,穩定物價,防止通脹,依然是通脹稅所麵臨的主要問題。隻有如此,財富分配的逆向風才不會刮得那麼緊、那麼疼。
一些普通民眾在麵對媒體采訪時這樣說道:“我隻希望自己的工資可以買得起房子,支付得起月供,養得活自己和未來的孩子,當然,還有年邁的父母。窮人和富人,這樣的標簽對我毫無意義,如果能這樣生活,我就很滿足了。”
通脹總是伴隨著貨幣超發,而貨幣超發又離不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產業的富人們總是占得先機,保住產業是基礎,甚至可以大發通脹財,而本就不寬裕的家庭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存折裏的貨幣一天天地貶值。在全民繳納通脹稅的大背景下,財富不可避免地走上了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