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陳雲的伊拉克蜜棗也一直為經濟學家所樂道:“通脹稅,就應該是這樣征收,而不應該讓全民買單。”
進入市場經濟之後,通脹稅似乎並不那麼容易受政府控製。
20世紀8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政府需要更多貨幣以支持國家建設和發展,引進外資。於是,貨幣超發,物價上漲,民眾瘋搶生活物資。這一次,通脹稅襲擊了普通民眾。
20世紀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第二個春天也帶來了巨大的資金需求,政府又一次超發貨幣,物價又一次瘋漲,但這次通貨膨脹在1996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前得到根本控製。
新世紀的鍾聲敲響,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貿規模迅速擴大,不完善的外彙製度和投資大於消費的經濟結構使得貨幣供應量迅速擴大,帶來了物價的又一輪上漲。2008年,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提出4萬億刺激計劃,帶動數十萬億社會投資,通貨膨脹持續惡化至今。
從20世紀60年代超發貨幣量以億計,到今天超發貨幣量以萬億計,見證了通貨膨脹越滾越大的雪球。今天的通脹,已經不是政府放開幾樣商品的價格就可以解決的了,它不可避免地傷及了普通民眾,而普通民眾也別無選擇地成了通脹稅的納稅人。
其實,關於通脹稅還有另一重解讀。物價上漲,以商品價格為計稅依據的稅費自然也會上漲,這多繳出的稅費不就是通脹稅麼?隨著物價上漲,工資自然也會微調,采取累進稅率的個稅從低稅率檔次跳入一個更高的稅率檔次,所繳納的稅費自然也就增多了。即使不跳入一個更高的稅率檔次,以工資收入為計稅依據,稅費也會不可避免地上漲。
這一層次上的通脹稅,從我國持續上漲的稅收收入可見一斑。在物價上漲、民眾生活支出增多之時,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稅收總收入完成8972031億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億元,同比增長226%。而在上一年稅收收入高漲的基礎上,2012年上半年的稅收收入同比又增長了98%。
物價在漲,稅收也在漲,隻是老百姓的錢包癟了下來。
這就是通脹稅,你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收你沒商量。
通脹稅有兩個方麵的含義:在政府缺錢、貨幣超發的大背景下,民眾手中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漲,生活開支多出來的費用就相當於向政府納稅。而另一方麵,物價上漲,物價裏所含的稅費自然也上漲,若此時伴隨著工資上漲,所需要繳納的個稅也要往上漲,這多繳的稅自然也屬“通脹稅”無疑。其實,如果工資能漲,怎麼著也算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