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中國稅37(2 / 2)

資源稅,是以某些重要資源品為課稅對象,用於調節資源級差收入並體現國有資產有償使用而征收的一種稅。這是我國關於資源稅的定義,但這一定義並沒有體現現代資源稅的重要原則——保護環境。

多產優產多繳稅,少產劣產少繳稅,這是我國目前資源稅征收的一個重要現象,這看似合理的現象也許正是引發環境災難的重要誘因。由於稅負輕重並不以開采次數或危害環境等為考量因素,在利益的驅動下,那些少產劣產,且可能引發環境災難的開采變得頻繁,而開采者甚至不需要為因此帶來的環境惡化而買單。

資源稅的使用,也應該受到關注。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包括煤炭、天然氣、原油等在內的自然資源均屬於國家,資源稅自然也歸國家所有。但是,汙染了的環境怎麼辦,誰來治理?

目前,我國法律還沒有相關規定。

但是在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資源稅已經從收益型稅收走向綠色生態型稅收。資源稅,不僅僅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更是為了保護資源的合理使用,減少環境汙染的利器。

美國的資源稅屬於生態稅,資源稅中的開采稅稅率較重,大部分州已經開征這種稅。開采稅提高了礦主們開采資源的成本,從而抑製了那些處於盈利邊緣的資源開采活動,對於濫采資源等行為起到了一定的製約作用,以此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但是,由於能源使用稅率較低,這使得美國的能源利用率較低,資源浪費相對比較嚴重。

除了美國,日本和以德國等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都提高了煤礦的開采成本,主要是基於保護環境的考慮。而在能源使用的過程中,日本和歐洲國家一直堅持能源重稅政策,提倡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當然更重要的是,重稅所得的稅收最終大部分是用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說到底,保護環境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征收能源稅的重要目標。

其實,像中國一樣,從工業社會走出來的西方發達國家也曾因濫采資源而導致環境急劇惡化,而後各國政府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如今,我國的資源稅改革也是朝著環境保護這一目標前進。關閉山西的私營小煤礦、整合全省煤礦資源等一些措施,都代表著政府開始關注濫采現象以及全民開礦帶來的環境災難了。

對於優質資源開采的暴利,如何課以重稅,以體現稅法的公平?公平不彰,秩序難以建立,能源開采行業永遠都會上演“叢林大戰”。

使用從價定率的計稅方式使得資源稅費有望大幅提升,但這筆稅費不能僅僅是平常的財政收入,更要用於生態環境的保護。環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而應得到財政的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