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中國稅26(1 / 2)

第三章流金“稅”月——那些年,我們繳過的流轉稅 價內稅和價外稅,誰更坑爹?

超市裏,各類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當然,令許多“吃貨”們垂涎不已的當數進口商品專櫃裏的各式曲奇餅幹。盡管一盒250克的曲奇餅幹標價就高達30餘元,但櫃台前依然是人來人往。

不過,細心的顧客也許很快就發現,進口的曲奇餅幹價格浮動比較大,有時一盒餅幹前後兩次標價竟能相差十餘元。

這究竟是成本提高了,還是進口關稅稅率提高了?

對於吃貨們來說,花錢買美食並不心疼,但是價格如此浮動,還是會令人心生疑竇,有些不甘。

說到這裏,也許該向大家介紹一下價內稅和價外稅的知識了。按照稅收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係,我們將稅收區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價內稅,即稅收包含在應稅商品的價格之中,簡言之就是稅金包含在價格裏,整體作為課稅的對象。反之,若稅收不包含在應稅商品價格中,此稅收即為價外稅。從其定義便可看出,價外稅更有利於納稅人知情權的保障,了解自己在消費中究竟繳了多少稅。

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這四大流轉稅裏,隻有增值稅是價外稅,其餘三種都是價內稅。例如四盒曲奇餅幹,消費金額為100元,除去增值稅外,進口關稅完稅價格是100-100×1453%=8547(元)。由於關稅受國家政策、國內外貿易形勢影響較大,稅率並不穩定,在這8547元裏,你知道的是包含了進口關稅,但是進口關稅究竟有多少,你並不知道。

也許有人會說,你看100元的貨款裏,不是也包含了增值稅嗎?為什麼它就是價外稅,其他稅就是價內稅?

在100元的消費總額裏,包含了增值稅、進口關稅、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增值稅的課稅依據是商品的增值額,即8547元,增值額再加增值稅構成商品的標價。簡言之,商品的實際價格是8547元。進口關稅卻不同,它的計稅依據雖然也是8547元,但是卻已經包含進口關稅在內了。

在我國,這四大流轉稅的價內稅、價外稅的區分度並不明顯。就連唯一的價外稅——增值稅也開始呈現出價內稅一樣的隱蔽特征,沒有人告訴消費者繳了多少增值稅。

不過,如果稍微懂一些稅收法律法規,想要計算出一件商品的增值稅是很容易的。而價內稅的計算就比較困難,價內稅和商品的成本牽連在一起,彼此互相影響,很難準確計算清楚哪部分是稅費,哪部分是商品成本和利潤。

看著櫥窗裏各式各樣的進口化妝品,昂貴的標價背後,也許更令女性朋友們心疼的是據說高達30%的消費稅,還有額度挺高的進口關稅等稅收,但是具體要繳納多少稅,恐怕很難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