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金陵王氣黯然收(3)(1 / 3)

朝廷便分段處理這個問題,從出家門到建平這一段,令王濬受杜預節度,等到了長江下遊的揚州境內,再受王渾節度。

杜預接到詔書,便對諸將說,如果王濬攻下了建平,之後順流而下,一路暢通,何必受製於我,反而誤事。如果連建平這關都過不去,還有什麼必要節度他。

他還給王濬寫了一封勉勵有加的私信,信中說,足下一路凱歌,攻下數個長江重鎮,不妨直奔建業,拯救吳國人民,建立不世奇功,雲雲。

王濬收到這封信,心裏美得很,羊公,你果然沒看走眼,杜預先生是個厚道人啊。

之後的事情就很簡單了,王濬繼續向東,在王戎等人的合力下,又攻克了夏口、武昌等地,一帆風順,直到建業上遊幾十裏處的三山。

杜預東赴江陵,斬都督伍延。江陵一失,沅水、湘水流域,直到交州、廣州等地的吳郡,紛紛投降。他便專心從事整編,安撫新附州郡的善後工作,並按照中央指示,分出部分兵力增益王濬、唐彬,助其聲勢。

成功恐懼症

不是每個人都像杜預那麼高風亮節,成人之美,比如說,對於王濬的成功,王渾就有點不太高興,確切地說,是很不高興,嫉妒加忌憚。但這不代表王渾沒有能力,更不能說明他是一個奸臣。

王渾,太原晉陽人,其父為魏司空王昶。

早年,王渾跟錯了人,他跟著曹爽幹,曹爽事敗,他也被免了官,後來複起,做了一個芝麻官——懷縣縣令。這事給了他深刻的教訓,從此之後,他找對了路,也使對了勁。在當了司馬昭的參軍之後,業績優良,不斷升遷,曆經黃門侍郎、散騎常侍、越騎校尉。等到晉朝建立,王渾更是登上了一係列重要的崗位:徐州刺史,監淮北諸軍事,豫州刺史。

徐州、豫州,其地理重要性毋庸多言,王渾也幹得很好,開倉濟民啦,改善軍政啦,在邊境建立威信啦,等等,使不少吳人越境投奔過來。

王渾還打退過吳國的進犯,一場漂亮仗。

那是泰始九年(273)秋天的事了。忙完了一季農活,豫州的軍屯將士們放大假,隻留了一個旅的人執勤。一個旅,按周製來講是五百人。當然也有其他的說法,比如戰國時齊國的一旅曾達到過兩千人。另據庾信《哀江南賦序》,“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而袁術當年把孫堅舊部還給孫策時,數量大約一千多人。上下限都擺在這了,一旅人的數量,大概就這麼幾個可能。

這時候,偏巧吳將薛瑩、魯淑犯邊,薛瑩向新息(河南息縣),魯淑向戈陽(河南潢川西)。多少人呢?號稱十萬!當然了,號稱一般不太可信,我們狠點,給他打個二折,算兩萬多人吧,那也是王渾兵力的十幾倍了。

王渾就帶著這一個旅的人,偷偷渡過淮河,出其不意,攻擊薛瑩。這次攻擊出乎薛瑩意料之外,一時搞不清對方深淺,居然被王渾給打跑了。

這次勝利不能排除運氣的成分,但王渾確實夠種。事後,遷安東將軍,都督揚州,鎮壽春。

王渾在揚州又創佳績。當時,吳人在皖城大肆布置軍屯據點,想以此作為進攻的基礎。王渾派遣揚州刺史應綽出擊,除了打掉皖城這個禍胎,還順道端掉了附近一係列吳國軍屯,燒掉囤積的糧食達一百八十多萬斛,稻苗四千餘頃,船隻六百餘艘。

這次勝利大大鼓舞了王渾,他的幹勁更足了,沒事兒就出去觀察地形,偷窺敵城,他知道,大舉攻吳的日子不遠了。

所以,平吳大事,少不了王渾。

王渾這一路向南進發,先後攻破了尋陽(湖北黃梅西南)、瀨鄉(河南鹿邑),多有斬獲。長江在望的時候,他終於遇到了頑強的抵抗。

建業可是吳國大本營,困獸猶鬥。

不過,此時孫晧能用的人已經沒幾個了,於是以丞相張悌為軍師,諸葛靚為副軍師,加上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帶兵出征。

這好比一個象棋的單方麵殘局,車、馬、炮都被對方吃了,保衛老帥的隻有一個士,一個相,兩個卒,讓人心酸。

張悌,襄陽人,今年四十四歲,當年司馬昭大舉平蜀的時候,他才三十歲,隻是一個屯騎校尉。不過,雖然年輕,張悌對天下的局勢卻有著格外清醒的認識,而清醒的人往往悲觀。

在人們紛紛預測司馬昭的行動能否成功的時候,張悌認定,蜀漢必亡。

大家表示不理解,司馬氏掌權以來,魏國內部就一直矛盾激化,還未安內,就勞民傷財,遠征巴蜀,你怎麼知道他一定成功?

張悌說,曹操尚權詐,重刑名,對外征伐不息,魏國人民對他的怕更多於敬。曹丕、曹叡更不如曹操了,仗打得不比曹操少,而且生活奢侈,耗國庫,失民心。而司馬懿父子,外平憂患,內除苛政,選賢任能。這父子三人,都是大智大勇之輩,不然,怎麼能做到淮南三叛,腹心不憂,曹髦之死,四方不動?蜀國的劉禪,哪裏是對手?

盡管當時無人喝彩,但一切都被張悌言中了。

張悌看蜀國看得很準,看吳國也是一樣,劉禪隻是能力不夠,暴虐還談不上,咱家那位可是個自毀長城的主!如果不是能人都死光了,張悌怎麼會短短幾年內,就坐到了丞相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