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唐彬的船隊自從出了益州,一路上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首戰攻克丹楊(秭歸東南),生擒丹楊監軍盛紀,繼續向西陵進發。
這一段航路有點麻煩,原先吾彥曾設置過一些障礙,比如截江鐵索啊,丈餘長的江中鐵錐啊。如果在這些地方中招,輕則擱淺,重則沉船,做好喂魚的覺悟吧。
現代戰爭號稱信息戰,古代同樣如此。羊祜鎮荊州年間,除了種田、練兵、收買人心,還經常遊山玩水打打獵什麼的,至今襄陽峴山上還有羊公墮淚碑。他可不是單純的休閑放鬆,其間非常注意搜集各種情報。吳人設置水障,這麼大的動靜,羊祜怎麼能看不見?
羊祜知道,王濬也就知道了。因此,這些障礙的存在,對王濬來說,早就是陳年舊事了。而有了充分的思考時間,多數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王濬下令,把咱們的大筏子放出來。
這些筏子共有幾十個,麵積約百餘步,上有若幹被甲執杖的稻草人,幹擾敵人視聽。這些筏子在前麵開路,水裏的鐵錐碰到筏子,自然就紮上去了,可謂掃雷先鋒隊。
攔江鐵索在明處,就更好處理了。王濬在先行的幾艘船的船頭,設置了長十餘丈、數十人合圍的大火炬,淋上火油,沿途遇到的鐵索一一被燒斷了,唐人劉禹錫那句“千尋鐵鎖沉江底”,指的就是這段往事。
此後,艨艟巨艦一路暢行來到了西陵,這一次,沒人給吳國借東風了,守將留憲、成據、虞忠戰敗被俘。
西陵既克,荊州上遊門戶大開。王濬長驅直入,沿江又先後攻克了荊門、夷道等地,斬獲陸景(陸抗子)。
下一個目標:樂鄉。
杜預的覺悟
杜預這一路軍隊戰況也比較順利。領兵去往江陵的路上,他分出幾名將領沿江西上,呼應援助益州方麵的部隊。
當杜預本部到達江陵西南的樂鄉時,他派周旨、伍巢二人,大張旗幟,火燒巴山,做出一副大舉進攻的架勢。
當時孫歆就風中淩亂了,戰戰兢兢地跟同事伍延感慨道,媽呀,晉軍飛渡長江的吧,速度咋這麼快,他們到底是人還是天外飛仙?
老百姓對吳國也沒什麼信心,還沒開打,江陵百姓男女老少一萬多人就紛紛逃出去,歸附了杜預。突然哨兵又來報,江上無數巨艦向我方開來,打著益州都督王濬的大旗。
孫歆這哥們還是挺夠意思的,起碼他戰勝了自己的恐懼,沒有馬上投降,而是整頓戰船,鼓勵士兵,迎戰王濬去了。
畢竟實力懸殊,孫歆理所當然被打敗了,好在人還健在,那就先退回樂鄉城中吧。
孫歆,在你倉皇撤退的時候,可曾注意到,在城外迎候自己一同入城的一支隊伍似乎有點麵生?
這支隊伍不是吳兵!
沒錯,樂鄉城外,在孫歆敗退必經之路上,杜預埋伏了一支伏兵,由周旨、伍巢帶隊。在孫歆敗軍接近時,他們沒有迎頭打擊,而是悄悄混入了孫歆的隊伍,隨之進入樂鄉城。
這天,吳軍將士都很疲憊,而軍中一部分人卻精力充沛,不用說,這是周旨、伍巢的隊伍。他們無聲無息地接近了孫歆的都督大帳,突然發難,當場擒獲了孫歆。
杜預不費什麼力氣,就俘虜了敵人的主帥。然後按照規矩,派人把孫歆押送到洛陽,聽憑朝廷處置。沒想到,這個舉動,鬧了一個笑話出來。
原來,就在杜預把人送到之前,洛陽已經接到了王濬的戰報,說是已將孫歆斬首於陣中,雖然沒有物證,但水戰嘛,人頭掉江裏了也不稀奇。
可幾天之後,孫歆居然死而複生,自己扛著腦袋來到了洛陽,這是何等的頭部再生能力?這個笑話,讓洛陽人民歡樂了好幾天。
大家笑了,杜預卻沒有笑,這個小插曲,落實了他之前的一個猜想:不出所料,王濬建功心切!
西晉人物都很有特點,往往你剛看了一篇說某某特有才華,特有能力,下麵緊接著就是道德操行上的重大缺陷。但有幾個人是例外,比如羊祜,不求功名,不求私利,不陷害,不嫉妒,再比如杜預。
他並沒有抓著王濬謊報戰功的小辮子去參一本,因為他知道王老先生真的不容易。
王濬今年七十五歲,一生的大半時間裏都默默無聞,年逾花甲,才開始了一項偉大事業,這恐怕也是他這一生唯一的偉大事業了。為了這項事業,這位老將在益州苦等八年,還不算造船之前的歲月。
麵對王濬,杜預選擇了成全。
由於王濬的行軍路線很長,幾乎包羅了大半條長江,途經好幾個州郡,這支部隊的指揮節度就成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