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金陵王氣黯然收(2)(2 / 3)

羊祜遺憾了

在與羊祜對峙了兩年後,陸抗病逝了,其所統軍隊由其五個兒子統領。這裏麵有陸機和陸雲,都是著名文學家,領兵打仗不在行,其他三個,大概高明得也有限。

羊祜終於熬死了強大對手,於是上疏請戰。這個提議一經提出,大家紛紛表示了各自的意見,主要分為兩派,主戰派以羊祜、杜預、張華為代表,而反對派則為賈充、荀勖和馮。

主戰派的理由充分,一二三四,羊祜的表書裏分析得很清楚了。而反對派的理由要單薄得多,主要就是秦、涼未定。

西北,東南,各有專門項目組,並不會互相妨礙,而且秦、涼之事,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東吳這邊,明擺著有機可趁,為什麼就不能先解決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呢?

賈充是個精明人物,羊祜列舉的那些理由,他就算看不出來,難道聽不明白?心裏到底怎麼想的?

仔細翻閱一下賈充的傳記,有一句不起眼的話,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嫉妒是魔鬼。

早在泰始五年,司馬炎派羊祜出鎮荊州的時候,賈充也向領導打了一個申請,希望能帶兵去邊境立功。這裏的邊境,肯定不是西北,那時候西北還沒出事呢,而且後來真的出事了,賈充是哭著喊著不願意去的。綜合前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賈充當年很想參加平吳工作組,但是司馬炎沒有同意。

我立不了功,別人也別想立。

發兵攻吳的事就這麼耽擱下來了,鹹寧四年冬,羊祜含恨病逝,享年五十八歲,司馬炎非常傷心,出殯的時候正值寒冬,他在戶外痛哭流涕,胡子上都結了冰。

羊公,都怪我猶豫不決,讓你壯誌未酬啊!

為了安慰羊祜的在天之靈,司馬炎按照他的遺願,任命杜預接手其未竟之業。

杜預到任荊州,立刻顯示出和羊祜截然不同的風格來。攻心的階段該結束了,下麵,我們要攻城!

從哪兒跌倒就從哪裏站起來,杜預的第一個目標,鎖定了西陵。

此時守西陵的吳將是張政,此人業務能力倒也不壞,但他有一個弱點:好麵兒。杜預繕甲利兵,以精銳部隊襲擊西陵,張政大敗。按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張政深以為恥,向孫晧彙報時,輕描淡寫,啊,我方傷亡也就幾十人吧,損失不大。

這一點沒有逃過杜預的眼睛,他做出了一個看起來很有風度的舉動,把這次俘獲的吳軍全數送還孫晧,具體多少,沒找到明確記載,但肯定比張政的版本多了幾十、上百倍。

孫晧患有嚴重的信任缺失症。你誠心誠意為他做事,尚且不能得到信任,何況蓄意欺騙,是可忍,孰不可忍。

結果不出意料,孫晧盛怒之下,召回了張政,另遣留憲代替。

大戰在即,更換主帥,乃兵家大忌,杜預的目的達到了。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還等什麼?大舉伐吳!

司馬炎接到杜預的請戰書,又猶豫起來了。這也難怪,朝中賈充一幹人等一直從中作梗,而前不久,秦、涼形勢再次危急起來,派出一個馬隆,也一走就失去了聯係。

杜預趕緊抬出羊祜的遺誌,把伐吳的利弊得失,把朝中反對者的心理都進行了剖析。

窩在益州造船的王濬也著急了。自從接到造船的命令,他緊趕慢趕,一年之內就造齊了,這些巨艦停泊了六年還沒迎來處女航,再泡下去,就該長蘑菇了。

杜預和王濬反複向司馬炎請戰,這時候,遠在涼州的馬隆傳來捷報,無意中助了他們一臂之力。

鹹寧五年(279)冬天,總攻的號角吹響了。

伐吳的軍隊分為五路,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伷出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下巴蜀,共計二十餘萬人。

賈充這時還在不停地反對著。對這位老臣的心思,司馬炎不是不了解,為了安慰他,任命他為大都督,使持節,假黃鉞。你來當總指揮,仗讓他們幾個人去打,你在後麵坐鎮收功。

賈充聽了,心中竊喜,但嘴上還是念叨著伐吳不利啊、我年老體衰啊之類。

這下皇上失去了耐心,大叔,你到底想怎樣?這總指揮你要不願意當,我禦駕親征,替你去,何如?

賈充知道自己過分了,二話不說,乖乖領了兵符節鉞,率領中軍屯駐襄陽,節度諸軍。

王濬樓船下益州

回顧曆史,一般來說,偏居東南的政權,其防禦格局主要依托長江和淮河。實力強點的,能夠建立起一個長江、淮河表裏二重、唇齒相依、攻防兼備的邊防體係,而實力衰微些的,隻能退守長江。

東吳的情況屬於較強勢的那種,除了沿長江設置一係列軍事重鎮,還很注意經營淮河體係。淮河一線,之前一直是魏吳、晉吳的對抗前沿。

如果把長江看做一條長龍,晉國五路大軍,大致從三個方向,協作屠龍。西邊王濬從龍尾開始,逐步向東,蠶食鯨吞;中間杜預從襄陽直下江陵,搗其龍腹;而揚州都督王渾以淮南基地為依托,向南打破東吳的淮河防線,再跨長江,扼建業龍頭。我們就沿著長江的流向,從西到東說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