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救火隊的工作(3)(2 / 3)

馬隆說:“請容許我挑選三千勇士,我就帶這三千人奔赴西線,托皇上的威德,一個樹機能,還不夠我滅的。”

突然聽到這等豪言壯語,司馬炎倍受鼓舞。此去雖成敗未知,但有這種勇氣,總比階下那群裝死人的強。三千勇士又不是什麼大數目,司馬炎立刻答應了,並當場任命馬隆為武威太守。

這時候,裝死的人們突然活了過來,嘰嘰喳喳說起話來,“反對!中央有六軍,地方有州郡兵,這麼些軍隊,還不夠用的?又搞什麼花頭巾,要再懸賞征勇士?馬隆一介小將,不懂規矩,胡說八道,陛下不要理他!”

司馬炎耐心聽完滿朝公卿的高論,最後一錘定音:反對無效!

馬隆,究竟何等樣人?

他來自東平平陸(山東西南),出身寒微,有兩個特點:智勇,好名。智勇好名之士,自然不甘埋沒,而那個時代,出名是引起官方注意、登上仕途的捷徑。早年兗州刺史令狐愚犯事的時候,馬隆假稱自己是其門下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掏腰包收葬令狐愚,又為之守喪三年。不管令狐愚謀不謀反,忠義和勇氣總歸是美德,於是,馬隆名聲大振,譽滿兗州。

出名之後,馬隆經人舉薦進入官署,當了一名小小武吏。泰始年間,朝廷曾大舉征召民間猛士,以備伐吳,馬隆也被州郡推薦到中央,參加宿衛軍,漸漸升為司馬督。

正所謂“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京城之內,公卿遍地,難免讓人感到自身渺小,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小小司馬督,絕非馬隆給自己規劃的人生藍圖。但怎麼才能讓領導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呢?馬隆決定,還是走自我炒作這條老路。早在楊欣迎戰樹機能的時候,馬隆便發表了“楊欣必敗”的駭人言論來吸引眼球。

當人們紛紛議論他想以“黑嘴”博出位的時候,馬隆的嘴角露出了淡定的微笑。

這天,皇上召集起洛陽城中所有能召集到的、有上朝資格的官員開大會。馬隆發現,陛下不是一般的愁悶,與其說他在問計,不如說已經在求人了。而滿朝大臣竟然無人應答,連個安慰都不敢給。

此時不出,更待何時?

馬隆知道,自己苦等了幾年的機會終於來了,這幾年,他十分注意搜集戰報,研究敵人的作戰特點,默默做著一鳴驚人的籌備。

現在皇上已經授予全權,接下來要做的是,盡快組建一支驍勇忠誠的馬家軍。

海選的消息很快傳開了,勇士們紛紛趕到馬隆處應征。

主考官的題目說起來很簡單,考察遠程武器的使用水平。當時的遠程武器主要有輕重兩種,重的是東漢時出現的腰開弩,發射時,弩手坐於地上,兩足向前蹬弓,用扣係在腰間的拴鉤之繩拉弦張弓,腰腿力量並用,彈射力更強,射程更遠;輕的就是傳統的弓箭。

海選過關標準:腰引重弩三十六鈞(一鈞合三十斤),臂拉強弓四鈞。

從清晨到午後,考場上,幾人歡喜幾人羞,漸漸地,合格者的數量達到了三千五百人。馬隆示意叫停,超額完成,足夠了。

隊伍是有了,還需要把這支隊伍武裝起來。馬隆要求去武庫選武器,司馬炎答應了。可誰知武庫的保管員(武庫令)存心刁難,把幾十年前曹魏時的腐鏽武器拿出來應付。馬隆火了,自己這支部隊,幹的是為國捐軀的光榮事業,你拿這些朽木爛鐵給我,什麼意思?

兩人大吵了一架。

武庫令告到了禦史中丞那裏,後者一聽,馬隆這小子還真當自己是皇上的全權代表啊,不自量力!於是上奏彈劾馬隆行為不軌。

馬隆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向司馬炎說了個清楚,司馬炎表示理解和支持,下令大開武庫,聽憑馬隆自取,武庫令什麼的都站一邊,嚴禁幹涉。選好了武器裝備,司馬炎又一次性發給三年軍資,好生勉勵了一番,打發上路。

說實話,馬隆此去,到底是吉是凶,司馬炎並沒底氣,但直覺告訴他,無論如何,都應該大力支持馬隆的英勇之舉,況且,此舉所費實在有限,放手一搏又如何?

這事就像所有的賭博一樣,一旦買定離手,賭客心中還是會升起贏的希望。自從馬隆走後,司馬炎日日惦記起來,希望早日傳來好消息。

哪知馬隆這一走,竟杳如黃鶴,大半年毫無音信。滿朝文武這下抓住了把柄,正直些的表示擔心,三千多人的小部隊,是不是被敵人全殲了?心地醜陋的就風言風語起來,這小子,是不是騙了皇上的錢糧,拐帶人口跑了?

科技就是戰鬥力

誰也沒有想到,馬隆竟是當時應用物理和武器係統工程的先驅。很小的時候,他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學術偶像——風後(黃帝的一員將帥,擅長發明)。後來,為了向偶像致敬,馬隆將濃縮其一生科研成果的著作命名為《風後握奇經》。

從洛陽去往涼州這一段路,馬隆慢慢騰騰走了近十個月。他一邊行軍,一邊搜集建材,一邊監督製造,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一場突變。

鹹寧五年十一月,馬隆的隊伍渡過了溫水,涼州治所武威遙遙在望。此時,這三千五百人馬已經進化成一支裝甲師,編號ML1.4。M-師長馬隆,L-目標涼州,1.4是人數倍率,古稱兩千五百人為一師,3500/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