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蜀漢下課(2)(2 / 3)

鍾會決定動用自己最強力的武器——文字。他構思了一番,修書一封,派人送給薑維。這封勸降書是蜜糖做的,先把薑維誇上了天,然後筆鋒一轉,援引了春秋時代吳國公子季劄和鄭國公子公孫喬一見傾心的典故(吳劄鄭喬,能喻斯好),表達了自己高山流水,願與薑維永結同心的柔情蜜意。

薑維看完這封“情書”,估計隔夜飯差點沒嘔出來。這玩意兒沒法回,也沒必要回,咱們戰場上見。他默默地將防線布置得更加嚴密,厲兵秣馬,嚴陣以待。

眼看勸降書石沉大海,劍閣仍然久攻不下,鍾會心裏煩躁起來。這時,鄧艾向鍾會遙獻一計:分兵從陰平向西南,抄小路經德陽亭進攻涪縣。

這是個兩頭不落空的思路。

涪縣在劍閣以西百裏,距離南麵的成都隻有三百裏,換算成公製,比從現在的北京去天津還近點。涪縣遭到攻擊,劍閣必然出兵援助,薑維就那點固定兵力,顧頭不顧腚,鍾會可以趁機大舉進攻。如果薑維不援助涪縣,更好了,打了涪縣接著打成都,咱還不陪你在劍閣玩了。

這個計策也有一個致命缺陷,蜀地不比華北平原,絕壁巉岩,猿猱愁攀,是其地形的真實寫照,這條自陰平南下涪縣的路線,根本就沒路!除非你是穿山甲。

所以,鍾會對這條計策不以為然。

鄧艾自以為獻了條奇計,結果鍾會沒搭理,他也不灰心,那我自己去。

鄧艾從陰平出發了,向南行進了約七百餘裏。這大概是史上路況最差的一段長征路。鄧艾遇山鑿涵洞,碰壁修棧閣,硬是從蠻荒之中開出了一條路來。順便說一句,自鄧艾開路之日起,蜀中陰平、江油兩地才直接連通,留下的棧閣、天梯,後世多受其益。

快到涪水邊的江油縣時,這路實在是開不動了,幹糧也見底了。將士們又累又餓,臉上身上都是刮傷蹭傷。

鄧艾望著腳下的絕壁深穀,難道我會被困死在絕境之中麼?答案是,決不!

無路可走,好,那我不走了,我滾!

鄧艾身先士卒,取一張厚毛氈裹身,縱身一躍,滾下了山崖。眾將士還有什麼好說的,有樣學樣,有毛氈可裹的就滾,沒氈子的就攀著絕壁枯鬆魚貫而下。

小半天功夫,三萬餘人就這麼連滾帶爬,嘰裏咕嚕,劈裏啪啦,一個接一個地下到了平地。

江油,我來也!

江油守將馬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支魏軍是從天上飛過來的麼?沒容得他多想,鄧艾展開了進攻,蜀軍一觸即潰。

馬邈識時務地投降了,江油順利拿下。繼續前進!

鄧艾走奇道、謀涪縣的消息傳到了成都,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奉命督諸軍出戰,到了涪縣,原地駐紮以待鄧艾。隨軍的尚書郎黃崇一見這陣勢,急了。此地地勢平坦,等鄧艾到了此處,與之打陣地戰,無異於困獸當猛虎,不如前進據險,還有幾分勝算。

黃崇鼻涕一把淚一把地勸了諸葛瞻好幾次,結果是,不從。眼看鄧艾到達涪縣,諸葛瞻以其子諸葛尚為前鋒,進行阻擊,不用說,以卵擊石。

無奈之下,諸葛瞻退至鼦竹(今綿竹東北)。鼦竹在廣漢郡內,廣漢郡麵積很小,緊鄰成都所在的蜀郡。

這幾乎就算退到家門口了。

出於對諸葛亮的尊敬,鄧艾不想斬盡殺絕,於是寫了一封勸降信,信中說,你要投降,我保你做個琅邪王。諸葛瞻勃然大怒,這也太瞧不起人了!我縱然無能,卻不是賣國求榮的無恥鼠輩!去你的琅邪王,我偏要做狼牙山五壯士。諸葛瞻下令斬了鄧艾的來使,三軍列陣,今日與鄧賊決一死戰!

鄧艾火了,黃口小兒,敬酒不吃吃罰酒,狠狠打!師篡攻左翼,鄧忠(鄧艾之子)攻右翼,兩翼包抄,給我滅了他!

鄧老先生鬥誌昂揚,精神抖擻,但手下將士經曆了艱苦卓絕的長征,到了平地,又一路戰鬥,體力消耗很大,而蜀軍是在成都吃飽了擔擔麵、麻辣燙來的。

師篡、鄧忠首戰不利,退回營中,稟告鄧艾說:“大家很累,而敵人銳氣尚存,一時難以攻破。”

師篡是司馬昭的特派員,鄧忠是自己的親兒子,但老鄧不留情麵,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

遇到困難想辦法,不要一味找借口,領導的思路一般都是這樣的。我手下容不得你們這等懦弱無能之輩,推出去,斬了。

師篡和鄧忠連忙表示,人無不死,要死,請讓我們戰死沙場吧。說罷,二人上馬,馳還戰場。不知是不是哀兵必勝的原理起了作用,這一次,師篡、鄧忠大獲全勝。諸葛瞻和黃崇雙雙被斬於馬下。

諸葛亮的子孫,空有忠君報國之心,卻無治國安邦之才,這裏麵固然有一些微妙的原因。我猜,諸葛亮公務繁忙,忽視了子女教育,也難辭其咎。

輝煌的頂點

諸葛瞻敗亡,成都最後的防衛力量也隨之消滅殆盡。蜀郡百姓聽說魏軍將至,紛紛逃入山林避難。劉禪慌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會上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各種方案,彙成兩種主流意見:一是考慮到我國與東吳有著悠久的友好睦鄰關係(真的嗎?),咱們奔吳吧。二是咱們往南中七郡跑(雲南、貴州、緬甸一帶),那兒地形險阻,易於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