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此前隱隱聽到了一些風聲,而來自楊康的消息更讓他警惕起來。不過,本著靜觀其變的策略,他還在等待著更為確實的消息,並沒有立刻出兵討伐,這也可以理解成給王淩留下了回心轉意的時間。
但王淩並沒有回心轉意。
尚未出師,就遭受重大挫折,王淩也是個老戰士了,按說應該明白孤掌難鳴的道理。但世上,偏偏就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這個責任也許可以再次推到老天頭上。嘉平二年(250)冬天,一顆鮮紅的大星停在南方鬥宿之間,閃耀著挑逗炫惑的光芒。
“鬥中有星,當有暴貴者,”王淩仰望星空,口中喃喃道,“重振太祖基業,舍我其誰?”
這顆星星很有名,古希臘人叫它Mars,中國人叫它“熒惑”。幾千年前,分處歐亞大陸兩端的古人們,對這顆星的認識,產生了驚人的一致,不約而同地把它同戰爭聯係起來。也許是它的色澤,閃耀著血與火的光芒,也許是它隱現不定,令人迷惑,是兵戈的形象注解。
“羅拉快跑”式死法
嘉平三年(251)開春,吳國人顛顛地趕來幫忙了,他們派十萬軍隊,阻塞塗水水道(今安徽滁河),在邊境搞起了破壞。
王淩看到了起兵的契機,便以此為借口,上表天子,要求征討吳軍,還希望朝廷能給他增兵。
為了做好兩手準備,爭取地方支持,他還派出部將楊宏,去找繼任的兗州刺史黃華,邀請其一起參加廢立活動。
之前的楊康,現在的楊宏,先後兩個姓楊的人,算是把王淩害慘了。
兗州的新刺史對王淩的老計劃沒什麼興趣,非但如此,楊宏、黃華兩人見麵,經過一番商議,還當機立斷把王淩給賣了。他倆聯名上書司馬懿,堅決檢舉揭發其不法活動。
司馬懿收到這封檢舉信,做出了最後判斷:王淩並沒有悔改的意思,反而徹底露出了狐狸尾巴,那就不需要再等待什麼了,著手處理吧。
王淩的請求被嚴詞拒絕了,與此同時,司馬懿自率中軍,沿水路順流而下,拿出當年急行軍討孟達的風範,僅用九天時間,便來到了案發現場。
他隨身給王淩帶了兩份文件過來。
一張是赦免令,表示原諒王淩的罪過,另一張是給王淩的私信,很貼心地為他分析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前景。
當然啦,不配合大棒子的胡蘿卜,不是好胡蘿卜。不等王淩回複,朝廷大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前突進到百尺堰(今河南沈丘北),大有整軍待發,不誅王淩終不還的架勢。
王淩立刻傻眼了,司馬懿是當今最會打仗、最有計謀的人,他背後,還有道義和朝廷的支持,跟他硬拚,絕無勝算。
滿腔雄心熱血,霎時灰飛煙滅,也許,我真的老了。
不過,王淩也沒驚慌失措,好漢不吃眼前虧,該低頭時就低頭嘛,沒什麼大不了的,年輕時,什麼困難沒經曆過,不照樣東山再起?
像所有天真的人一樣,他覺得司馬公理解他的苦心,也給他留足了退路,那兩份文件,白紙黑字寫著呢。
於是,王淩乘上一艘小船,把自己綁起來,親自到丘頭(百尺堰下遊)迎接司馬懿。兩船相距尚遠,他就先派人把官印、節鉞給司馬懿送去。司馬懿照單全收,並傳令給王淩鬆綁。
王淩終於鬆了口氣,看來,憑自己與司馬朗、司馬懿的交情,主動配合的認罪態度,弄個寬大處理還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