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憂天下”變成“天下憂”(3)(1 / 3)

曹爽、曹羲、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張當(就是這人把明帝的才人們私自給曹爽送去的),被一網打盡!

而魯芝、楊綜、辛敞等人,義字當頭,各為其主,司馬懿並未追究,後來還提拔魯芝當了禦史中丞,楊綜也官至尚書郎,辛敞做到河內太守。

政變結束了,司馬懿兵不血刃,大獲全勝,所耗費的隻是一紙奏折,三個說客。

過了一個月,有詔以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增封地,增掾屬,立家廟於洛陽,奏事不名,朝會不拜。司馬懿推辭掉丞相和九錫,但朝政大權,自此歸攏到司馬氏手中。

這位七十歲的老人,又一次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何晏等人雖然身死,但世風和士風,仍然朝著虛浮奢華、任情放縱的方向不斷演化。身當重位,手握大權,又能怎樣?憑一己之力,又怎能平息眾聲喧嘩,導流滾滾思潮?

接下來,他是進,還是退?

他已經走到了人臣權力的頂峰,再進一步,那就意味著政權的推倒和重建,司馬懿想到“篡位”這兩個字,頓時感到一陣寒意。

那可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大不韙——不忠!

而天下無人能夠回答司馬懿的問題,無人能夠解除他的迷惑,給他指導性的意見,高處不勝寒,高手最寂寞。

在猶豫和思索中,新的挑戰又來了,這次的挑釁者,叫王淩。

王淩騎“馬虎”

問:王淩何許人也?

答:“淮南三叛”之一,最先挑頭的那個。

問:“淮南三叛”又指何事?

答:曹魏後期,駐守淮南軍事區的三位大將,先後起兵叛亂。

叛亂,俗稱造反,一般不是個褒義詞。而王淩造反,初看之下,實在有點無厘頭,他可是曹魏的三好生。

第一好是出身好,人家是王允的侄子,革命先烈之後。王允就不用我多介紹了吧,使美人計,借呂布刀,幹掉了大軍閥董卓。

第二好是業績好,文能經邦,武能討虜。他曾曆任中山太守,兗州刺史、青州刺史、豫州刺史、揚州刺史,布政施教,賞罰分明,求賢薦能,到哪兒都是老百姓愛戴的好官(百姓稱之)。他曾跟張遼一起討過孫權,跟隨曹休一起征過吳,還大破入侵的吳國大將全琮。

第三好是人緣好,他和司馬朗、賈逵是老朋友,和司馬懿關係應該也不錯。曹爽死後,司馬懿立刻推舉王淩當太尉、假節鉞,就是證據。

再說了,你知道他今年高壽麼?七十九!這麼大年紀了,玩什麼不好玩造反?

答案很簡單,王淩想報恩,恩主是曹操。

話說王允當年計除董卓,令天下誌士仁人拍手稱快,卻給自家惹下了大禍。就在董卓身死當年,舊部李傕、郭汜為主報仇,血洗王家,幾乎殺盡王允一家老小。

說幾乎殺盡,是因為當夜有兩條小魚兒逃過了一劫——王淩和哥哥王晨。他倆年紀輕,目標小,身手好,趁著混亂,翻城牆出了長安,一路風餐露宿,逃回老家太原祁縣(亡命歸鄉裏),保住了兩條小命。

但王淩的人生磨難並沒結束。

風頭過去之後,通過鄉裏舉孝廉,孤苦青年王淩謀到了一份公職——“發幹”縣的縣長(大縣長官稱縣令,小縣的稱縣長)。

就這麼個芝麻官,他也沒當安穩了,沒過多久,不知道犯了點啥事,被長官判五年髡刑,外加勞動教養——掃大街,幹環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