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陰謀與愛情 (4)(1 / 3)

不過,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先生,恰恰是既溫和、善良、簡單而又有相當的社會經濟地位的。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以前,當她一心想找成功男人時,那其實是對爸爸的背叛,也是對自己童年那麼美好體驗的背叛,她潛意識中未必接受。並且,一心找成功男人,是長大後的她的願望,而留戀溫和、善良而簡單的父親,是孩童時的她的感受,這兩者如果不整合,那也會給她的內心帶來巨大的衝突,前者將後者視為敵人,後者也會抵觸前者。結果,她既不能很好地與父親那樣的男子相處,也不能與和父親相反的男子很好地相處,她哪裏都去不了。但是,在完整地看待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後,她內心中的這兩部分就得到了整合,她就有可能同時擁抱這兩者了。

要主流父親的幻象,還是要真實的父親?

長大後重新看一看父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在未成年時,我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常見的影響有兩點:第一點是,我們很容易卷入父母的婚姻戰爭中,甚至是家族的戰爭中,而被這場戰爭迷惑了雙眼;第二點是,我們難免會受整個社會輿論的影響,會追求主流輿論所倡導的父親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親的真實存在。

2006年春天,我的父母來到廣州和我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一天,我帶他們去植物園玩,當給父親拍照片時,通過鏡頭看父親,我突然發現好像看到了一個非常不同的父親似的,他在我眼中第一次變得無比生動,我的心似乎都在和父親的心同步跳動。這麼多年來,這是我第一次重新找到與父親的鏈接感。

與C一樣,我的父親也不是強有力的。他先是在他的原生家庭被忽視,而他成家後,我們一家都被爺爺奶奶忽視和壓製。那時很講孝道,如果老人看不起你,那麼不管事實如何,你都會被貼上不孝的標簽而被村人所輕視。對此,爸爸沒有做什麼抗爭,或者他也做不了,他隻是默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對爺爺奶奶的責任,和對我們一家的責任。

不僅如此,我的父親也是非常不擅長人情世故的。他喜歡一個人做事,而任何需要求人的事情,哪怕隻是去鄰居家借一把鐵鍬,他都不願意去。母親知道父親這個特點,所以幾乎有任何需要求人的事情都是母親去。

父親極其聰明,他現在已70歲了,但在做小生意時還常常用心算,而不是用小計算器算賬。此外,我們家裏的農具和家具,很多也是他自己做的,例如做生意用的秤都是他做的。每天,他會很早起床,要麼是去趕著做小生意,要麼就是在家裏做各種各樣的農活。除了偶爾看看電視,他幾乎從來不閑著。

但是,勤勞和聰明並不能讓父親很好地撐起這個家,我們家在村裏還是被邊緣化,還是會被人欺壓,而且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這和父親的另一個特點有相當大關係——每當家裏日子好過一點時,他就會在做生意上出點事情,要麼被偷錢包,要麼被人騙。

因為以上這些特點,也因為母親偶爾會就此抱怨一些,我心裏對父親總有一些不認同。他的一些特點在我身上幾乎完全看不到,譬如我一點都不喜歡修理家具和電器,大學時電腦出了問題一定是找哥們兒幫忙,而現在電腦出了問題也是由學物理的女友搞定。我們家還有很不錯的打印機,主要用來打印照片,但我隻會在電腦上操作,一旦出了問題,也總是由女友搞定。

因為這些不認同感,我覺得與父親總有一些隔閡,但在植物園給父親拍那張照片時,這個隔閡一瞬間消除,於是我和父親的關係有了很大改變。以前,每次打電話回家總會問:“我媽呢?”現在,我一定會和父親聊會兒,有時聊很久。

並且,從此以後,覺得自己心裏多了一些暖意。

華南師範大學的心理學老師張敏翻譯了一本書《父性》。這本書稱,盡管我們意識上對暴君般的父親有百般不滿,而且殺掉暴君般的父親的譬喻在很多神話故事中都出現過,且曆史上也不乏真實的故事,但是,我們還是傾向於找一個這樣的父親的。與溫和近乎軟弱的男性相比,很多人感情上還是更容易被強勢到蠻不講理的男性所吸引。

對於這一現象,可以在許多層麵上做解釋。譬如一種常見的解釋稱,這是遠古蠻荒時代所遺傳下來的需要。那時,男子是獵人,他們的狩獵能力將決定一個家庭乃至一個部落的存續,而細致、敏感和善解人意這些因素並不是很重要。也就是說,一個男子的權力味道是一種真實的保障,而不像現在更可能是一種虛幻的心理需要。

德國一名女權主義作家的故事也耐人尋味。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這位女作家先嫁給了一個無比尊重女性的男子,但最後她與這個男子離婚,而嫁給了一個有暴力傾向的男子。她到底想要什麼呢?

對此,這位女作家有她的一番解釋,而且是上升到哲學高度的解釋。

我相信這些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我更願意從微觀的角度去看這些事件。在我看來,其中的關鍵就是,你真實的父親是怎樣的,你是接受了他的真實存在,還是活在理想父親——也即白馬王子的原型——的幻夢中。

你是否卷入了父母的戰爭而迷住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