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戀愛雙方選擇終結關係時,除了和平分手,受傷害最重的就是那些被宣告分手的一方,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也沒有感覺到什麼不對勁兒,忽然對方跑來跟自己說,咱們就這麼算了吧。的確,站在被分手的一方,我們能體會到這種傷心和失落。但是,愛情本就是這樣,愛情的結束一定是因為一方的變心,但這裏的變心不一定是愛上別人,而是已經不愛了。
試試看,深呼吸,坦然地麵對分手。分手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下一段感情的開始。
我依然覺得,相遇就是緣分。茫茫人海中,兩個人牽手相戀,如果說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換來此生一次擦肩而過,那麼要多大的緣分才能換來這次的相戀呢?所以,麵對這樣的緣分,即使沒有結果,我們也不要怨恨或懊惱。如果真的要分手,那就微笑著看著對方離開,然後抱抱自己,告訴自己,謝謝愛情來過,這段感情我會好好放在心裏。
北京生活小情趣
很多人覺得生活在北京是一件壓力挺大的事,生活節奏快,物價也越來越高。每天早上,公交車站、地鐵口擠滿了人,在這座城市還沒完全蘇醒時,很多人已經為生計忙碌了。可生活在北京也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兒,因為老北京的文化氣息,老北京的熱乎勁兒,都透著一股暖意,走街串巷,進胡同,上茶館兒,都是特別愜意的消遣。不知不覺間,北京的傳統藝術在我們年輕人心中越來越受歡迎。
其中去茶館聽評書就是一大情趣。說起北京的茶館評書,到如今已有百餘年的曆史。我還記得第一次去宣南書館聽評書的情景,一麵淡黃色木雕屏風前,左右兩盞紅綢宮燈,一張深褐色桌案後端坐著一位手持折扇的老者,時而低眉順目,時而怒目圓睜,時而鶯鶯細語,時而聲如洪鍾,一顰一動間盡顯風采。她就是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麗如先生。
連派的評書是從祖上傳下來的,連麗如老先生的父親說了一輩子《三國》,她自己也說了一輩子《三國》,現在她又教徒弟們說《三國》,就是這樣一種傳承,才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既流傳下來,又有了創新的機會。連先生為了評書藝術的傳承努力一生,終於讓評書重新回到書館。因為在她的心中,隻有在書館說評書,麵對著觀眾,沒有題詞板,沒有沙發,這樣的現場表現才能叫做評書,才能叫做功夫。連先生回憶:她真正被現場評書藝術所震撼,是她第一次去父親演出的書館聽書:“當時父親正說的是《三國演義》裏麵的‘三顧茅廬’,一下子把我帶到三國的世界裏去了。特別是在父親說到‘隆中對’縱論天下大勢的時候,我深深為我父親的藝術造詣和才學所折服!我就覺得:這樣好的藝術,如果不傳承下去,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她一直將傳承評書藝術為己任,並且發動全家人加入其中。她開的書館中,負責采買水壺、茶葉等物品的總是她的老伴,而忙前忙後搬桌子、挪凳子的服務員則是她的女兒、女婿、徒弟。已70高齡的連先生,就連生病發燒時也不願錯過演出,而且一上舞台馬上神采飛揚,說到精彩的橋段,她依然聲如洪鍾,站在門外也能聽得很清楚。做這一切,連先生隻有一個目的:“我得為北京評書爭口氣,得把它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評書藝術最早是在北京起源的,我不能讓北京評書在我們這代人手裏完了。”
對於觀眾來講,與其通過廣播、碟片聽評書,真的不如到書館裏去,坐下來,叫一壺茶,看著台上的先生,品著先生口吐蓮花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這才叫聽評書,才能領略到評書的魅力。
雖然我平時聽評書並不多,也不是很懂,現場連先生的一段《曹操棄袍割須》卻聽得我拍手連連。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舞台上漂亮的動作和唱詞,背後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艱辛。我想,人生的幸福不是昂貴的服飾,能夠什麼都不計較地去追求,為了夢想執著努力,這才是一種無上的滿足吧。
除了評書,相聲這門讓人輕鬆愉悅的藝術也特別合北京人的口味。北京的年輕人周末除了看電影、聽音樂,還會選擇去相聲劇場找找樂兒。兩三個小時,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拍手叫絕,所有的煩惱和壓力都釋放了。
北京聽相聲的地方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德雲社,台上包袱抖完,觀眾會齊聲發出“籲”,隨後一片大笑。這也成了德雲社的標誌。
嘻哈包袱鋪也很受年輕人歡迎,演員是一群熱愛相聲的80後,他們的台詞融合了時下的網絡語和新聞事件,將最新鮮潮流的元素都編進段子裏,很容易和觀眾引起共鳴。
還有北京相聲第二班,是著名青年相聲演員張伯鑫創立的相聲團隊,現在的班主是王自健。這個團隊中也是一些草根相聲演員,表演不拘古格,特立獨行,現場表現力強,聽起來非常過癮。
千萬不要以為聽評書、相聲是上年紀的人才喜歡的事,其實,現在北京很多茶館、戲園子裏的觀眾大部分都是二三十歲的白領。他們周末帶著朋友或家人一起到茶館聽一段戲,或聽一段相聲,既讓自己哈哈一樂,也增進了與親友的感情。
除了聽相聲,在北京找樂兒的地方還很多,比如看話劇。如果想看正統的京牌話劇,可以去北京人藝首都劇場,很多大戲都在那裏演出。還記得我當年對人藝話劇的癡迷,為了看人藝的演出,買了二樓最後一排的座位,依然懷著虔誠的心,隨著演員塑造的角色和情節發展看得如癡如醉。現在有條件了,周末有時間的話還是很喜歡去人藝看話劇,《茶館》《龍須溝》等是每年都要重溫的大戲。除了人藝劇場,北京還有一些小劇場也很不錯,他們的創作形式更活潑有趣,比如繁星戲劇村、朝陽劇場、笑工廠等,都不失為找樂兒的好場所。
生活的情趣是要靠我們自己發現的,工作太忙不是理由,其實隻要花一點心思,就能找到更有趣的生活方式。每周給自己一次放鬆的機會,這周看話劇,下周看電影,下下周聽相聲……這樣一來,你就會覺得生活總有期待,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吃出來的健康
民以食為天,“吃”曆來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央視的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震撼而撩人,勾起了世界各地多少人的饞蟲。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還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滿月時要吃,周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全家人一起大吃一頓表示慶賀。這種“吃”,表麵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中國人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
“吃”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一部分,每天忙碌一天晚上回到家,饑腸轆轆地煮碗麵或炒個家常菜,懶一點的人直接找個飯店或樓下超市的小吃城,呼嚕呼嚕扒下一碗麵,刺溜刺溜喝下一碗湯,吃得雖然簡單,但滿足感最強。周末時,喊上三五好友去口碑不錯的館子,點上一大桌菜,胡吃海塞一通,飯菜間朋友說笑嬉鬧,一周的壓力都消散了。
我相信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生活狀態。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物的種類以及烹飪方式也越來越多,我們在滿足口腹之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些食物真的安全嗎,這種吃法是否真的健康?
北京協和醫院的主任醫師於康老師在節目中深入淺出地講了吃的智慧,非常詳細地告訴我們一天三餐該如何吃,怎樣調整健康的飲食結構,科學飲食,避免病從口入。於康老師一看就是特別注重飲食養生的人,幹淨儒雅,說話溫和,娓娓道來很多日常飲食的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於老師說,現在很多人愛吃些粗糧,這是很好的習慣,但是粗糧雖好,並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粗糧的量不能超過主食的三分之一。粗細搭配時,粗糧在前,細糧在後。而且絕大多數粗糧都要做熟了吃,才能又好吃又營養又健康。
我們的生活最常見的粗糧有三種,豆類、玉米和薯類,其中豆類中以綠豆熬湯解暑效果最好,我特別喜歡吃媽媽用綠豆和米一起蒸的飯,特別香甜。黃豆在各種豆類中營養最豐富,而且人體可以高效吸收的。如果沒有肉吃了,豆類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不過,每天吃豆漿、豆腐等黃豆製品不要超過三兩。
玉米是抗癌的秘密武器,在國際抗癌協會公布的抗癌食品中,玉米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現在市麵上有很多種玉米,粘玉米、水果玉米、花玉米等,其實營養成分差不多,隻是口感不同而已。玉米雖然好吃又營養,也不應該多吃,一天一根足矣。而且玉米忌生吃,一定要煮熟了再享用。薯類含有膳食纖維,口感好容易產生飽腹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有控製能量的減肥作用。我們常見的有白薯紅薯和紫薯,其實營養都差不多,不要過分誇張紫薯的營養。吃薯類一定要做熟,否則裏麵的澱粉沒法消化吸收。我們在吃薯類時,一定要把皮剝下,因為皮裏含有比較多的堿性物質,吃了以後可能會導致便秘。除了五穀雜糧,於老師還特意講了吃肉的一些誤區,這期節目的碟片我母親反複拿出來看,就是想跟於老師學學怎麼吃肉。
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是,每人每天應該吃多少肉?其實,如果我們血脂正常,體重正常,腰圍也不突出,一天吃二兩瘦的豬牛羊肉比較合適。豬蹄中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女孩子們可以吃一些,但是膠原蛋白一般在豬蹄的皮上,皮下則是脂肪和膽固醇,所以要把豬蹄皮下麵的油刮下去再吃皮。魚相對於其他肉的好處是,它的蛋白質非常好消化,脂肪也很少。新鮮的魚宰殺後最好用清水泡一個小時,或者放置2-3小時再下鍋,因為剛殺的魚表麵的細菌寄生蟲並沒死,如果烹調不當會帶來風險。
很多年輕人喜歡吃生魚片,一定要處理得非常好才能吃。因為魚的汙染是很厲害的,我國淡水魚調查,上麵的寄生蟲粘了60—70%。當然,這些寄生蟲經過加溫消毒就能消除,所以吃熟的魚沒問題。如果你真的想吃生魚片,那就去正規的店,選擇來源可靠、經過嚴格處理的魚片,千萬不要冒險。
北京烤鴨馳名中外,那麼,鴨肉怎麼吃才健康呢?其實,鴨子有好有壞,可愛可恨。鴨肉比較好消化,平時可以吃一些,但是要控製量,並知道應該吃鴨子的哪個部位。鴨皮的油太高,尤其是烤鴨;鴨脖子營養價值不高,所以鴨皮和鴨脖子可以少吃或不吃。
聽於老師介紹鴨子該怎麼吃時,我特別驚訝,因為和很多人一樣,我吃烤鴨時就愛吃鴨皮,烤得焦焦脆脆的,蘸上點醬,那叫一個美味。除了鴨皮,我最愛的就是鴨脖子了,我家小區裏有一家賣鹵鴨子的店,如果回家早的話,我一定會買幾根鴨脖子。可是,這兩個部位竟然是鴨子身上最不可取的!看來“吃”真的不是人人都會的,要想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還真得學點“吃”的知識。
了解我們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也好,學習健康地填飽肚子也罷,花點心思在“吃”上,是我們熱愛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愛惜自己、愛護家人的體現。
花養女人,幸福一生
記得曾看過一本書,書裏記載醫聖張仲景在四處遊曆親嚐百草時,偶然來到一處叫做桃花村的地方,那裏遍布桃樹。當時正值陽春三月,滿村桃花競相盛開,美不勝收,香氣撲鼻。而村子裏的女子個個容顏嬌美,白裏透紅。細問之下得知,那裏的女子有食用桃花的習慣,每年桃花盛開時會采摘桃花泡茶喝或熬粥吃,因此個個如桃花般嬌豔。可見,花養女人自古有之。
從古至今的文人騷客喜愛用鮮花比喻美人,美人和花總有著扯不斷的聯係。我國著名的四大美女,相傳就是四位花神。六月荷花代表了絕色美人西施,相傳西施幫助越國打敗吳國後,越王把西施接回越國,但王後十分嫉妒西施的美貌,把西施綁上巨石沉入江底。而西施則化作了荷花神,每年采蓮節,就能在湖邊采蓮的女孩中看到她。
山茶耐寒,在天寒地凍之時,還能吐露芬芳。因此王昭君遠嫁匈奴時,除了琵琶外,她還帶了一枝紅色的茶花,為的是以琵琶敘述哀怨的心曲,以山茶的不畏霜雪來表明自己堅貞的節操。因此,後世把王昭君敬為山茶花花神。
貂蟬貌似明月,傾國傾城。據說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裏的杏樹就不開花了,至今杏樹依然難以成活,因為貂蟬是下到凡間的杏花花神。
提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自然讓人想到雍容華貴的牡丹,李白的《清平調》就把牡丹和楊貴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人,人即花,人麵花光渾然一體。“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等都是流傳至今的佳句,讓人透過詩句想象佳人的傾國之姿。
自古美人如花。許多花不僅芬芳馥鬱,還是養生保健和治病的佳品,正所謂花養女人,花中自有健身藥,花中自有養生經,花中自有駐顏術。
有幸通過《身邊》欄目認識了中國保健協會主任醫師吳大真教授,她就是花養女人的最好證明,年近六旬仍身形苗條,肌膚潤澤,頭發烏黑,氣質溫婉,如鮮花一般優雅美麗。
吳教授說,生活中經常用各種花泡水喝,不僅有養顏美容、保健調理作用,還能在身體不適時緩解病痛、治療疾病,效果顯著,且便捷安全。所以吳教授不但賞花、種花,更喜歡用花,常將鮮花加到她給病人開的藥方裏,把用花代茶飲、入藥的經驗推薦給我們,還把自己做的花瓣水、花露送給很多愛美的人。
通過吳教授的娓娓道來,我了解到一些花養女人的方法,為了讓更多女人感受被花兒滋養的妙處,我在這裏現學現賣了,當然還要再次感謝吳大真教授。
如果你經常咳嗽、口渴、扁桃體紅腫、咽喉痛癢、臉上長痘、大便幹、小便黃,那麼菊花、金銀花和蒲公英就是你的養生花。菊花直接泡水或和龍井茶一起泡水喝就行,非常方便。金銀花可以加水後煮沸,濾出湯汁加冰糖喝;也可以在咽喉腫痛時直接泡水喝。至於蒲公英,則可以和粳米一起煮粥吃,有一股清香,味道也不錯,清熱解毒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