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民主強音(1 / 3)

2013年4月30日

除非你出賣自己的靈魂,否則沒有人可以剝奪你的權利。

——評“@解密人性:無論表麵上我們如何傷痕累累、一蹶不振、破敗不堪,我們依然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與生俱來,誰也剝奪不走。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貶值。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但可以改變這件事對我們的影響。不要讓過去破壞我們享受眼前美好快樂的能力。——畢淑敏。”

2013年4月30日

本來就不該和不應打。

——評“@鄭淵潔: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今年58歲,對於我,每天都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我父母從未打過我,我也沒有打過孩子。《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任何兒童不受酷刑或其他形式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

2013年4月4日

人的幸福超越國的邊界。

——評“@胡祖六:盡管文化與曆史的差異,人類其實有著共同的追求與夢想:幸福,自由,平等,正義,尊嚴。這些是中產階級的典型價值。我認為,中國夢當然意味著國家的強盛與民族的複興,但歸根結底是中國人民的幸福。所以,發展與壯大中國的中產階級是中國夢的基石。”

2013年3月10日

想說就說,想笑就笑,須有言論與表達的自由。思想的多元化須有信仰的自由。滿足基本的生存條件須有免於匱乏的自由。人的生命的安全保證須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任何自由都必須建立在國家和個人對其承諾和行動負責並不影響他人行使自由權利的基礎上。如此,自由才能成為共識。

2013年2月8日

公民的權利恰恰在於要把公權力關進籠子,而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恰恰是黨員自我提升的法寶。

2013年2月5日

讓反腐從治標走向治本要走多久,要走多遠?

“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這大約就是階段性的政策方針。治標可以暫時地化解民憤,並起到殺雞給猴看的震撼作用,也算是以權力製衡權力的一種自治。

2013年1月16日

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寬容各種不同意見共存,就會不停地用一種觀點去說服另一種觀點,說服不了就壓服或彼此敵對鬥爭。這就需要有共同遵守的法律來建立和維護一個生態環境,讓思想的市場可以在競爭與對立中自由飛翔。觀點的對錯是在充分表達之後才能被驗證的。

2013年1月15日

總在渴望能有一個思想自由的環境,總在渴望能有一個法製健全的體係,讓人們可以充分表達真實的想法。但如果沒有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去建設這個理想中的社會,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一個天堂般的美景的。雖然努力者不一定能看到最後的結果,但至少不會為沒有去爭取而後悔。

2013年1月15日

小平曾用“反對領導人的觀點就是違法犯罪”來總結那個錯誤的時代,並提出解放思想。在任何現代社會中,最寶貴的財富都是那些擁有著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見解。在精神自由的環境中,人類的創造力才會得到最大的發揮,社會才會有更大的進步機會。中國的改革正是從去除意識形態的枷鎖,引發了經濟的增長的。

2013年1月12日

有些事不是主動想做的,有些話並不是主動要說的。但當民眾的利益不斷地受到傷害時,難道仍認為與己無關而無動於衷嗎?保護民眾利益的要靠法律,同時要靠民眾的自我保護,要靠民眾的呐喊去爭取。就像治理空氣汙染,也要靠民眾共同呼籲。

2013年1月8日

歐文用“烏托邦”的實踐,建立了標準的“共產主義村”。憲章命名為“平等新和諧社區”,宗旨是全人類幸福,手段是更徹底的共產、平等。堅持共有財產,權力歸集體所有。但“在公有製下,人們不可能過著很富足的生活。當人們感覺工作不是為了自己,卻可以享用他人勞動成果,這樣誰還願意努力工作?”

2013年1月7日

交流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態度。沒有上下之間的平等交流,又如何有效溝通?不知民聲、民音,又如何為人民服務?不知民心、民意,又如何代表人民利益?“打是親,罵是愛”的民情,正反映的是對國家、社會進步的期待。

2013年1月6日

父親有當父親的責任,丈夫有當丈夫的責任;企業有企業的法定責任,公民有公民的法定責任;同樣,學校、醫院、政府、機構都有各自的法定責任;組合起來就是整個相互依賴的社會責任。最重要的是人們希望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之中,為建立全體公民想擁有的社會共同奮鬥與努力才是當今所有一切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