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2)(2 / 2)

如果媽媽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駕馭不了失控的局麵,不妨選擇一個更穩妥的策略,不要把主動權完全交給孩子,而應考慮一點點放手。比如,不妨和孩子約好,把作業時間和休息時間分開:作業由孩子自己安排,做30分鍾休息10分鍾,隻能在休息時間喝水、上廁所;媽媽不再陪在旁邊,也不催促,但會監督孩子的時間安排。如果擺弄玩具,媽媽會收走。這樣一來,媽媽後退了一步,孩子的自由增加了一些,但同時因為有媽媽的監督,不會出現失控的局麵。等孩子的行為穩定一些,媽媽的監督也就慢慢減少,直到完全不管。

一個完美的方案並不能注定帶來完美的結局。孩子畢竟已經習慣了以前的行為模式,改變並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哪怕隻是看到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回應孩子。在放手的過程中,執行規則並不難,真正有難度的是積極回應孩子。

我發現,很多家長在放手的過程中像討債一樣,認為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便批評孩子。這樣的態度,外加改變的難度,把孩子僅有的熱情澆滅了。我們不妨改變視角:做不好可以理解,做好了就熱情洋溢地肯定,這樣才能調動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保證放手計劃的完成。而這種積極的肯定,其實也是積極的監督,當孩子發現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父母都能看到,孩子在戰勝自我的過程中就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他可以感覺到父母與自己同在。父母信任的目光,對孩子是巨大的鼓勵。

放手的道理很容易懂,過程也很清晰,但許多父母都輸在了耐心上。正如上文中的媽媽所說,孩子累的時候也會有壞脾氣,會敷衍了事。如果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對父母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不妨為自己設定一條警戒線,超過這條線的事情才管,不要因為瑣碎的事情而偏離主題。

除了情緒因素,另一個困難來自於懈怠。當放手進入執行階段,過了最初的新鮮勁兒,雙方的熱情會同時下降,習慣將再次顯示出強大的力量,從前熟悉的狀態又在向我們招手,雙方共同進入瓶頸期,懈怠成了主旋律。這時候親子雙方彼此都容易產生失望、不滿的情緒,並開始指責對方。如果意誌不夠堅定,放手的計劃就會在這個地方擱淺。如果不想半途而廢,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並始終如一地執行約定。一旦度過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就會穩定下來。當我們感到極度挫敗的時候,往往離成功隻有一步之遙,因此,堅持很重要。

另外,有的家長沒有仔細考慮過放手需要的時間,三五天不見明顯改觀便開始急躁,對孩子發火,結果半途而廢。其實許多父母的策略是對的,但不管誰來執行這個計劃,都不會立竿見影。因此,我們對這個過程要有心理準備,不要急於求成,當然,獲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

當孩子離開我們的監督和提醒,也可以很好地作出安排,我們的放手計劃便接近尾聲。這時候規則已經內化為孩子的行動準則,不需要父母天天強調了。最後,家長要特別警惕的是,放手的成果來之不易,破壞起來卻非常輕鬆,我們要克製過度幹涉的衝動,避免教育成果反彈回以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