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放手”,就是由“他控”狀態逐漸向“自控”狀態過渡。許多教育類的書籍,都在強調學會放手,誰不想放手呢,問題是,一放手就失控怎麼辦?這也確實是很多家長的煩惱,因為以前管得太多,孩子在事實上處於“他控”狀態,如果放手幅度過大,“他控”力量消失,“自控”的力量又沒有培養起來,孩子不可避免會進入失控狀態。
當我們考慮放手的時候,或者是出於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考慮,或者是因為現在的方法受到了挑戰。不管怎樣,孩子的反抗未必是壞事,這也是孩子釋放的求救信號:爸爸媽媽,我不喜歡你們現在的方法,請為我作出改變!
當我們作出決定準備放手的時候,真正的挑戰開始了。很顯然,放手不等於撒手不管。至於要如何放手,我們心中必須儲備一個具體的方案,這個方案至少應該包括:我們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需要分為幾個步驟?可能遇到怎樣的突發情況?我們要怎樣自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真正放手?也許你會覺得這過於興師動眾,仿佛是在製定一個公司的發展戰略。事實上,為了成功地放手,進行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非常有必要,也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挑戰,但是我們不能放棄未雨綢繆。
在眾多的谘詢案例中,如何放手是一個重要的話題。通常,我先讓家長說出自己心中的方案,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討論。這個討論至少要連續進行兩三次,把各種細節都考慮進去。比如,我會沿著家長的思路問:“這樣做,會出現某某情況嗎?如果出現,你怎樣應對?”如果家長完全應對不來,我們就要修改方案。如果可以應對,也要商量好一個基本對策。經過反複斟酌後形成最終的方案。當然,最終的方案看上去非常簡單。很難想象一個如此簡單的方案居然討論了那麼久。其實這樣的方案不需要多花哨,關鍵是簡潔、清晰、可執行,而且是最適合這個家庭的方案,也是真正的個性化方案。隻有經曆了打磨的過程,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我總是對家長說:“我們要盡最大的可能,保證這個方案滴水不漏。”
而且,這個方案必須照顧到雙方的利益和感受,這也是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感覺上來說,如果孩子覺得執行這個方案比以前還痛苦,放手的計劃就很難成功。或者,如果家長在執行的過程中總是被逼到忍無可忍的程度,這個方案就很可能會被失控的情緒所否定。所以,我製定方案的時候非常關心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什麼。比如,孩子獲得了更多的自由,也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更多的責任;父母加強自律,減少了嘮叨,同時,也看到了孩子的進步。這樣做可以使得雙方漸漸向良性方向發展:孩子的主動性在增強,父母的管束也在減少。這樣小步子前進,慢慢地,孩子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也隻有這樣才不容易走進情緒的死胡同。如果這個方案隻是照顧了某一方的利益和感受而傷害了另一方,就很難執行下去,因此放手計劃必須營造雙贏的局麵。
有的家長曾經多次嚐試放手,但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回到嚴加管束的老路上。主要原因便是對這個過程估計不足,沒有作好應對的準備。比如最近收到的一封讀者來信中說,媽媽放手讓孩子自己寫作業,孩子的行為則完全失控。孩子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作業並不多,但孩子4小時隻做了一半。這個結果讓媽媽極度挫敗,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把孩子打了一頓。等孩子睡著了,看著孩子身上紫色的印記,媽媽又是內疚又是心疼,邊看邊哭。
很顯然,這位媽媽沒有根據自家的情況製定個性化的方案,盲目放手而導致局麵失控。在自控能力不強的情況下,如果完全讓孩子安排自己寫作業,就會出現媽媽描述的狀況。其實這樣做也並非不可以,前提是媽媽能控製住自己的情緒。然後在此基礎上和孩子坐下來談談:“今天為什麼效率低下,明天應該作出哪些改進?出現磨蹭的情況怎麼辦?”雙方約好過多久媽媽提醒一次,怎樣提醒。如果明天效率依然低下,又該怎麼辦,等等。這樣的約定是在逐漸規範雙方的行為,能讓人慢慢看到孩子的進步。如果耐力足夠,這樣完全放手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