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放手是個技術活兒(1)(2 / 2)

孩子的大腦需要放鬆和休息,所以我盡量滿足她放鬆娛樂的需求。是練琴看書還是娛樂,我更多地是讓她自主選擇。讓她自己做,不參與意見,不幹涉,除非她要求我們幫忙。這樣,慢慢地她就越來越獨立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學習,我們之間的衝突少多了,我自己也冷靜多了。我也常常讀一些控製情緒和與孩子交流方麵的書,不停地摸索。我自己的辦法是:遇到問題,就找一些書來讀,改變自己,改變策略,隨機應變,爭取隨時和她分享快樂,這才是教育的目的。

感想:這位媽媽完整地描述了一個放手的過程,從表麵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不過,有一些細節非常值得注意的。

對親子關係保持敏感並及時作出調整。與孩子相處進入不順暢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信號。這往往是在提醒我們眼下的方法是無效的,或者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作出調整。與自我調整相比,很多家長更願意“調整”孩子,通過對孩子施加壓力改善眼前的問題緩解自己的焦慮。這樣的方法當時能看到一些改變,其實是飲鴆止渴,會積累出更大的問題。一個無效的方法,就算頻繁地重複,也不可能變得有效。因此,我們不要固執於自己的思路,一旦有問題就要及時作出調整。改變自己才是最合理的道路。

要重視孩子的智慧,與孩子保持協商。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讓人想不到的是孩子能從電視上學來主動運用於自己的生活。我們千萬不要小瞧了孩子的智慧,有時候他們更知道自己喜歡和適合怎樣的方法。我們要求和規定的,孩子未必聽從;但孩子自己承諾的,他們往往願意積極主動去兌現。任何人都不喜歡被控製,隻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我們不妨把決定權給孩子,做“聽話”的父母,孩子愉快,大人輕鬆。

要理解孩子的狀態和處境。佛家講“活在當下”,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非常接近這個狀態。他們不太想過去或未來,常常忽略了三天之後的聽寫,或者一個星期後的考試。他們不是故意這樣,真的是沒想那麼多。也許在他們看來,隻有大人才“瞻前顧後”呢!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孩子成長的任務之一,這項能力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把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同等對待,這是我非常讚同的一個觀點。二者平分秋色,維持了孩子心中一個健康的平衡。許多家長容易走入一個誤區:過度重視孩子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學習、作業等,而忽略孩子喜歡的事情,比如遊戲、電視、漫畫等等。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的生活被“需要做的事情”填滿,孩子就陷入了不得不做的狀態,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於是,孩子對未來不再有所期待,而是充滿了厭倦和煩躁,這是非常可怕的。當孩子不主動、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的時候,家長隻好通過不斷施加壓力才能讓孩子稍微有所改變,這是對孩子的摧殘。

要守住底線,注意提醒的尺度。關於對孩子的提醒,這位媽媽一筆帶過,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也是失敗率最高的地方。與提醒相比,不提醒更難做到。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做的不妥的地方就急切地介入,過度地幹涉,孩子往往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克製,包容孩子的壞脾氣以及我們所認為的壞習慣,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消化自己的情緒,修正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慢慢放手。從前文中那位媽媽的描述來看,孩子的問題並不嚴重,即使這樣,這位媽媽也是經曆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慢慢等來了孩子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