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衡與鑒真
阿倍仲麻呂(698~770年)無疑是眾多遣唐使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717年(唐玄宗開元五年),不滿20歲的阿倍仲麻呂因漢學出眾而被選為遣唐留學生。來到唐朝後,阿倍仲麻呂以優異成績考中進士,還憑借過人的學識和品行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重用,曆任校書、左補闕、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和鎮南都護等職,與當時的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儀等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李隆基還給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晁衡。
753年(天寶十三年),晁衡思鄉心切,希望能與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呂等人一同乘船回國探親。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任命他為回訪使者,護送第十次遣唐使團返回日本,一同出海的還有一位名叫鑒真的揚州高僧。
鑒真,俗姓淳於,688年出生在揚州,14歲時入揚州大明寺為沙彌,四年後受菩薩戒,21歲時隨道岸禪師來到長安,在實際寺受具足戒。在長安期間,鑒真勤學好問,博覽群書,與年輕時的玄奘一樣不拘泥於門派之見,遍訪高僧,求學不倦,在佛學之外的建築、繪畫、醫學等方麵都取得了不俗的造詣。
在長安求學6年後,鑒真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經過16年的傳道授業,鑒真不但被推舉為大明寺方丈,還成為東南佛教界的領袖,受其傳戒者多達4萬餘人。
742年,也就是鑒真隨晁衡第五次出海的11年前,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就曾專程趕到揚州,懇請鑒真前往日本講經布道,為信徒授戒。鑒真慨然應之,無奈前五次出海都因風浪太大而未能成功。
不幸的是,晁衡和鑒真的船隊在再次遭遇到了海上風暴,鑒真及其他兩艘船衝破風浪抵達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卻下落不明。晁衡遇難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長安城中。李白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幸運的是,晁衡搭乘的海船並沒有沉沒,而是隨風飄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755年,晁衡和其他從海難中逃生的幸存者輾轉回到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晁衡在唐朝生活、任職達54年之久,為傳播盛唐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770年,73歲的晁衡在長安去世。與此同時,鑒真已經在日本生活了10年。
鑒真到達日本後,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接待,受封“傳燈大法師”,並且受命與日本另一位華嚴宗高僧良辨一起管理日本佛教事務。在日本的10年中,鑒真把盛唐先進的宗教、建築、雕刻、醫藥知識帶到了日本,成為日本律宗的創始人。
晁衡和鑒真是唐代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也是唐朝取得東北亞霸權後盛唐文明向周邊鄰國傳播和產生深刻影響的見證者。
895年後,遣唐使被廢止。
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內憂外患加劇,國力衰退,“偶像”氣質減弱;其次,經過200多年的學習和吸收,日本全盤唐化取得了很大成果,學習唐朝的迫切程度和熱情逐漸減弱;再次,隨著東海絲路新航道的開辟,唐朝赴日貿易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無需再依靠遣唐使船隊輸入唐朝商品;最後,選拔派遣遣唐使耗費巨大,曠日持久,還會受到海上風暴和唐朝地方藩鎮武裝和農民起義的雙重威脅。
大多數人認為,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是在894年(唐昭宗乾寧四年)。當時,已接受任命,但尚未出發的第19次遣唐大使菅原道真給宇多天皇上了一道奏疏,意思是朝鮮海峽有新羅的海盜出沒,遣唐使團即使能夠到達唐朝,也會因為中原地區的戰亂而陷於危險之境,所以建議天皇取消這次出使。
宇多天皇接受了他的建議,於次年起停派遣唐使。但實際上,直到907年唐朝滅亡,日本朝廷都沒有正式做出停派遣唐使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