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朝鮮半島局勢的日益緊張,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直到白江口海戰慘敗後,日本上下才像被抽了一記耳光那般清醒過來——唐朝是如此強大,唐朝的戰船是如此的先進,如果不學習唐朝,日本永遠不可能稱霸東北亞!

在自強與稱霸雙重目的的促使下,日本上下痛定思痛,決定忍辱負重,重新派出遣唐使,以極為虛心、謙卑的態度去向唐朝學習。

日本人不怕吃敗仗,因為他們敢於直麵慘敗,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奮發自強,哪怕是卑躬屈膝、奴顏婢膝,也在所不惜。弱小時付出的代價和屈辱,等國家強大起來後,就能加倍地奪回!這,正是日本的可敬與可怕之處。

日本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630~669年,共7次。使團規模較小,船一二艘,成員一二百,主要為了學習唐朝的製度,以朝鮮半島沿岸航線為主。

中期:702~752年,為鼎盛期,共任命成行4次。使團規模巨大,分乘4艘海船,成員500多人,主要走南方諸島航線,以求全麵深入學習盛唐文明,並有大批留學生和僧人長期留唐。

後期:759~874年,為衰減期,共任命9次實際成行6次。這一時期,遣唐使團規模縮小,留學生和僧人留唐時間也隨之減少,以直接橫渡東海為主要航路,在揚州和明州登陸。

630~895年間,日本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成行16次,其中有一次僅抵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唐朝使團回國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為了迎接長期滯留唐朝的留學生而派出的“迎入唐使”,因此,真正意義上的遣唐使是12次。

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也在客觀上保證了兩國間的交往,即便如此,在當時的技術和知識條件下,海上航行仍然具有很大的風險,來往使團和商船經常因遭遇風暴而遇險,輕則被吹離航線,重則翻船沉沒。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為百餘人,僅一到兩艘船,到了中後期,其規模逐漸擴大,一般為500餘人,4艘船,838年第18次出使竟達651人。遣唐使團的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和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僧人、留學生,以及各類隨員及工匠水手。

遣唐使團成員的選拔十分嚴格,其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一流人才,甚至連相貌風度、言行舉止也在考核標準之列。被選派前往唐朝的留學生和僧人都是品行優秀的青年,就連他們的隨員也都是有一技之長的人。

遣唐使團到達唐朝後,會受到沿途官府的盛情接待,並由專人護送前往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唐朝政府負擔。遣唐使團抵達長安後,則會被安排住進四方館,然後進行一係列的外交活動。遣唐使臣一般會在長安等地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遊曆和購買商品,充分領略大唐風土人情。回國前,唐朝政府還會設宴為遣唐使餞行,並賜予大量禮物,最後由內使監將其一行送到沿海港口啟程回國。

唐人把對外交流看成是民族自尊和榮譽感的體現,所以對遣唐使格外禮遇,隨使團前來的留學生大多被安排到唐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完成學業後還可以在唐朝政府工作,同行的僧人也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師求教。遣唐使船隊歸國時,唐朝政府也會派出使節陪同回訪,大批中國典章書籍、文物工具也隨著使團被帶往日本,深刻影響了日本的製度和文化。遣唐使對日本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封建化進程。遣唐使回國後,便以大唐為樣板完善行政機構,製定了如“大寶法令”等法律製度,並開設各類學校,推廣漢話,學習漢字,為國家培養統治人才。

第二,學習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回國都會帶回大量的書籍、佛經、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文化藝術作品,還從唐朝引入了圍棋、馬球、蹴鞠、鬥茶等娛樂活動,就連衣著、曆法、時令也盡量仿效唐朝,遣唐留學生和僧人還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日本的假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