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皋也知道自己根基尚淺,就想通過與王室聯姻的方式來鞏固地位,提升血統,打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文聖王為妃。這下,慶州城裏的大小貴族們可炸了鍋了。這些人治國安邦沒什麼本事,捍衛起自己的血統地位來,一個賽一個的義正詞嚴。
“夫婦之道,人之大倫也。今弓福,海島人也,其女豈可配王室?”朝堂之上,舊貴族們捶胸頓足、聲嘶力竭。
作為骨品製貴族的代言人,文聖王深知,沒有這些人的支持,他的王位也會不保;而貴族出身的他,骨子裏也是看不起張保皋的。為了利益,他決定向舊貴族們妥協。
張保皋的貴族夢破碎了,幾十年的努力,一朝東流。
張保皋恨,恨萬惡的舊社會,恨那些不學無術的舊貴族,更恨兩麵三刀的文聖王。
846年,麵對舊貴族的步步緊逼,56歲的張保皋決定孤注一擲,起兵叛亂。這就是朝鮮半島曆史上著名的“弓福之亂”。
文聖王知道政府軍打不過實力雄厚的張保皋,就派一個叫閻長的刺客假意投靠張保皋,然後趁張保皋酒醉之機將其刺殺。
一代海上王,就此殞命。五年後,由張保皋一手創立的清海鎮也被撤銷。
不過,韓國人並沒有因為張保皋曾經作亂而鄙視他,而是把他看成民族英雄。為了紀念張保皋,韓國成立了“張保皋大使海洋經營史研究會”、“海上王張保皋紀念事業會”來研究張保皋的生平事跡。1993年,一艘以張保皋名字命名的潛艇下水服役;2005年,韓國國家電視台KBS耗資150億韓元,拍攝了韓國第一部武俠曆史劇《海神》。這部電視劇長達70集,投資超過《大長今》,再現了張保皋傳奇而輝煌的一生。
叁遣唐歲月
難波港(今日本大阪)前,風和日麗,成千上萬的人將港口內外擠得水泄不通。對日本上下而言,這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日子,兩艘巨大的帆船靜靜地停靠在海邊,每艘帆船都被裝飾一新,油亮的船身、雪白的風帆、飄揚的彩旗、健壯的水手,這是日本當時最高科技和航海水平的象征。鼓樂聲中,侍臣們唱起了天皇寫的詩歌,為這支時隔多年準備再次渡海前往大唐的使團送行。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翩,不日平安歸航!
在舉國上下的祝福聲中,帆船緩緩起航,搭載著自強的夢想,向大海那邊的大唐前進。
重開遣唐使
早在隋朝統治時期,執掌日本大權的聖德太子就曾先後4次派出遣隋使(600年、607年、608年、614年)渡海前往中國學習隋朝的文化和製度。而日本民間前來中國學習文化和科技,則要追溯到更早以前。遣隋使是遣唐使的先驅,也是中日官方文化交流的開端。
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當年前往隋朝留學的僧人惠齊、惠日等人學成歸國,此時的中原大地,唐朝取代隋朝,也繼承了隋朝的磅礴大氣。在他們眼中,新建立的唐朝要比隋朝更繁榮、更強大、更先進。回國後,他們就向舒明天皇建議繼續派使團赴唐學習。
舒明天皇沒有立刻行動,而是決定先觀望一下。武德之後,是為貞觀。在李世民君臣的勵精圖治下,唐朝國力迅速增強,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外交戰爭也取得節節勝利,儼然已是東方最強大的帝國。這一切,日本上下看都在眼裏。
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在經過一係列精心準備後,日本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其中既包括了精通漢語、才學出眾的使臣,也包括了精心選拔的僧人和留學生,可謂群英薈萃。這不是日本第一次向中原王朝派遣留學使團,卻是首次真正意義上向大海對岸的唐朝派出遣唐使。
當時,從日本渡海前往中國並不容易,海船不但會遭遇風暴,還可能被吹到台灣地區甚至越南等地,但這一切都擋不住日本向中國學習的決心。
遣唐使的船隊離開難波港後,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然後在九州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經朝鮮半島穿越黃海,最後在山東半島北部上岸。
此後,經曆了大化改新的日本逐漸強大起來。伴隨實力增長的,是日本的野心。日本統治者覺得自己已經具備了爭奪東北亞霸權的實力,因此就把戰略重心從學習唐朝、與唐朝和平相處轉移到了染指朝鮮半島上。日本一邊與有著密切經濟貿易關係的百濟結盟,一邊拉攏高句麗,騷擾唐朝東北邊境,並多次在暗中支持兩國侵略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