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電露泡影2(3 / 3)

她說,人生的內容大部分與犧牲及忍耐有關,有所付出,又不能樣樣盡興。說,跨過四十歲之後,很多心境淡去,給了自己釋然的理由。

但我並不認同這一點。不認同以淡漠心境換取放棄與妥協。人太容易得到借口,那是我們過於保全自身,不舍得讓自己走到懸崖邊上。真正強烈而完善的感受,隻會來自一條途徑,即置於死地而後生。

芍藥是春天很早時開放的花。天氣尚寒冷,芍藥花苞日日膨脹,不知覺間,在向陽牆角綻出花朵。單瓣,重瓣,顏色鮮豔,碩大熱烈,花園陡顯春色。等其他大部分的花綻放,芍藥閉門歇戶。濃密綠葉猛長,不再有花苞,成為一簇廢草。為了不占據有限空間,一般會把它的枝葉剪除,隻留下花根。芍藥是注定要被犧牲的花朵。

傍晚下起微雨。

雨中跑步,雨點逐漸力度粗重。沒有感覺困窘,依然保持勻速。路徑上空無一人。竹葉、櫻花樹、灌木發出沙沙清響,確鑿而鮮明。

“你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好像一顆種子,順水漂流,多次停歇。也許一次遇到了一個適合的溝溝坎坎,就駐足發芽了。你多年前回來,不認識路我出去找你,我記得你在街上一個人看廣告牌打發時間的樣子。不知你現在是不是還是那樣的狀態……十二年前,我認真愛過你。那是我人生中重要的兩年。”

L給我寫來的第一封信,其中提到江麵波浪上看到雲朵和光影。人內在的深切和細膩,需要對等的人才能承當。這內在若得到自在的化解,不至於成為負擔。否則便是一種凝聚和停滯。

但終究,每一個人的內在隻能獨享。人無法渴求被理解。他人的理解有時與己無關。被分享最多的內在,通常隻是整體之中較為膚泛的一個層麵。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的確是生而孤獨的。即便有人給了我們感情,也仍是孤獨的。因這感情有可能隻是他出發於自我的幻覺和執念。

午後,小客廳角落裏的長沙發上休息。略小睡二十分鍾,即刻起身,再次開始工作。黑色陶罐盛有四五根青竹。枕上可見到竹枝斑駁光影浮動。

試用了一下新相機,大概是目前用過的最好的感覺,和以往截然不同。大小重量也很合適。拍了花園裏次第開放的石竹、薔薇及合歡的樹影。長久不寫字,腦袋會生澀。長期寫,也未必精彩。日寫五千,這是個基本目標。應把相機放在包裏,若外出,可即興拍攝。

得到過一種正確的方式,就會知道如何去做是對的。工作有難度,依舊保持信心。

當我察覺到自己,漸漸對一些過於世間化和個體性的觀點和立場失去興趣,我同時察覺到這種失去,也許是當下更需要克服的另一種觀點和立場。

黃昏時跑步,天空中有非常亮的一顆星。

不知道是否是木星。

我的太婆,太公,祖母,都是老到一定年齡之後,在躺下或做某件家務事時,突然離開人世。平靜而無苦痛,是一種善始善終。而祖父,父親,叔叔,在死去之前都曾接受醫療手段對肉身的侵入,隻是被侵入的時間或短或長。這種苦痛和煎熬對身邊的親人來說,也是折磨。這些目睹死亡的經曆,使我一直有一種想法:人應始終保持強烈而及時地生活。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間。生命過程可以坎坷而用力,死亡則應平順而安穩。生是為死亡而做的準備。

一個印第安巫師說,如果讓兒童目睹一次葬禮,撫摸死人的屍體,會馴服孩子內心的淺薄與頑劣不羈。他獲得了真正的靈魂的成長。死亡是最需要被學習和認識的內容。

二三十歲,人為情愛,為工作,為自身在這個世間的作為和努力而存在。四十歲之後,則應為心靈的完善和超越而活。後者的發力和承擔更為沉重。這是一個全新開始。逐漸老去的人,絕非喂魚養花忙於俗務或在廣場跳健身操打太極拳,就能夠做到鎮定應對生命的衰竭。我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印度人開的店鋪裏,買了一張印度尊者的照片。男子年老時肢體清瘦,白色短發,全身赤裸隻裹一條白色兜襠布,眼神清澈堅毅。修行不止,施與不止。這是一個修行者生命的完成方式。

不好的事情不是死去,而是不美。

不美即代表不強烈,不真實,沒有始終。生命未曾有所完盡和取得解脫。

白色襯衣隻有在春夏季穿才顯得清爽。而我仍喜歡穿白襯衣的男子,尤其是夏季的印度細麻,洗得微微發黃,搭在身上隱約透出形體的輪廓,著實是漫不經心的性感。白色連衣裙則隻能是屬於青春的信物。隻有清瘦而封閉的少女才可以襯得起它。

白色蕾絲連身襪好看。白色棉襪已不適合,不再戴白色的帽子。白色埃及棉床單。珍珠耳環。此外,白色已很少用。但一直喜愛所有白色的有香氣的花,例如白色鈴蘭、繡球、玉簪、茉莉、玉蘭、梔子……白色花朵也許是一種內心擁有潔癖和理想化的象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