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國運已盡,名臣終結 (3)(2 / 3)

到了湖北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可他太忙了,要幹的事情太多了,根本顧不上休假。於是拖著病體拚命幹事,一直幹到現在。

他能夠活到現在,確實很不容易,是個不折不扣的“張堅強”。因為肝病是頑固性疾病,至今都無法治愈,多少人因為肝病久治不愈而英年早逝,他卻挺到了72歲,真是生命奇跡!但現在,他挺不下去了。

六月初四,他請休病假,從此一病不起。

八月十四日,他深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口授一份長長的遺折。在這份遺折中,他懇切地規勸朝廷:

當此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百廢待興,朝廷萬宵旰憂勤,預備立憲,但能自強不息,終可轉危為安。伏願我皇上親師典學,發憤日新……滿漢視為一體,內外必須兼籌,理財以養民為本,恪守祖宗永不加賦之規……

可以看出,張之洞在臨終之前依然放心不下“滿漢畛域”。

八月十九日,他的病情稍稍緩和,於是奏請朝廷開缺他的一切職務,可朝廷沒有批準。

八月二十一日,載灃帶了二兩人參,代表朝廷前去探望他。在病床前,載灃安慰他說:“老中堂,你就安心養病吧,別想著辭職的事了。中堂公忠體國,有名望,好好休養。”

張之洞喃喃地說:“公忠體國,所不敢當,廉正無私,不敢不勉。”

載灃聽後,沒有言語,而是默然地退了出去。

載灃走後,一個年過六旬的老者快步走過來問張之洞:“監國這是什麼意思?”

問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張之洞的清流老友陳寶琛。原來,慈禧死了,陳寶琛終於熬出頭了,這時已任禮學館總裁。張之洞病重後,他一直守護著病床前,兩人或者默默凝望,或者一起回憶那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兩年之後,陳寶琛成了溥儀的老師。盡管不咋地,但他還是趕上了帝師的末班車。

張之洞看了看這位被慈禧封殺了25年的老友,滿懷失望地說:“國運盡矣!都到這個節骨眼上了,他還不能領悟我的意思(蓋冀一悟而未能也)。”

名臣終結

八月二十一日亥時(21時至23時),張之洞懷著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眷戀和失望,憾然地閉了上眼睛,享年72歲。張之洞死後,朝廷追贈“太保”,諡號“文襄”,入祀賢良祠,後世稱他“張文襄公”。

朝廷本來是要給他“文正”或“文忠”這個諡號的,可他在遺折中稱自己“不樹黨援,不殖生產”,這句話令載灃和皇族親貴不憤不滿,於是將他的諡號降為文襄。

官專場最後一個皇朝的最後一位名臣。他走了,中國名臣不再有,而他也成了中國絕版名臣。

這輩子,他穿越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五個朝代,是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元老,見證、參與或主持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英法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等所有國家大事。這些大事串聯起來,就是一部晚清的曆史。張之洞見證、參與或主持了這些事情,說明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史。

這輩子,他一直在升官,直至位極人臣。

這輩子,他一直沒有被貶謫,甚至沒有受過處分。徐致祥倒是狠狠地參過他,想整他的人也有不少,可結果都沒咋地。也就是說,從他步入官場,到他生命終結,都是步步高升,步步為營,沒有任何的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