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國運已盡,名臣終結 (3)(3 / 3)

這絕對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這絕對是一個官場傳奇。古往今來,沒有哪個人能在人心險惡的官場這麼混,特別是在動蕩不安的晚清。因此,張之洞在官場混得超級成功!

我們不能把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歸結於慈禧對他的恩寵與倚重,慈禧對他是夠意思,可慈禧恩寵和倚重的人多了去了,慈禧還摟過好多哥們兒睡覺呢,他張之洞能比嗎?

別說那些哥們兒了,就連慈禧對滿蒙親貴的恩寵和倚重,他也比不了,可滿蒙親貴有誰比他成功?因此,在討論張之洞成功之道時,我們應該聚焦於他的做官處事之道。

這是一個永遠談不完的話題。朋友們,繼續……

無論怎樣,他這輩子,豐功偉績,無上榮光,位極人臣,但也無比遺憾。為了讓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不再搖墜,他嘔盡了最後一滴血,卻沒能拯救危局。清王朝就像長江之水一樣,被後來的革命浪潮拍倒在沙灘上。

這對於一個致力於變革圖強、力挽狂瀾的朝廷柱石來說,是莫大的悲哀。

但是,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前,他無盡榮耀。死後,他卻一無所有。他大搞洋務,經手的銀子多達數以千萬兩,卻未曾有一兩落入他私人的腰包。他官居一品,可“故裏未造一間房,未置一畝田”,且負債累累,死後“一家八十餘口,幾無以為生”。就連他的安葬費,也是由同僚好友和門生故吏集資而來。

我想,這也是他被史家評為晚清名臣的原因之一,而他也當之無愧是一代名臣。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張之洞編練的湖北新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孕育了這次革命。

如果在天有靈,他也許會很欣慰:還好,我沒有趕上那個尷尬的曆史時刻,我和我的人生都落了一個善終!

革命黨勝利了,我們當然要為他們喝彩、鼓勁,因為他們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張之洞衛道失敗了,拯救大清也泡湯了,但我們還是要向他致敬。因為他代表了一個階級,他衛道是堅守,他拯救大清是責任,他有理由堅守責任。他堅守責任其實就是堅守氣節,而氣節是中國人特有的品質。盡管這樣的氣節帶有強烈的階級色彩,但其性質永遠不會改變。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國各族人民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一偉大的革命活動,卻很少有人想起張之洞,想起這位不言革命的革命孕育者。既然他參與孕育了這場偉大的革命,那麼我們也應該向他表達一份敬意和懷念。

宣統二年(1910年)春天,張之洞的遺體從北京運回他的老家河北南皮,同去世多年的石夫人、唐夫人和王夫人安葬在一起。

一家人終於團聚了,他也該好好陪陪她們了。要是泉下有知的話,他肯定會高唱那首正在流行的《春天裏》: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

在這春天裏

春天裏

是的,張之洞,你真的被埋在了春天裏,你如願以償了。

你應該感到幸運和欣慰,因為在那個極其動蕩的年月,悄然離去的人,能被埋在春天裏,就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和欣慰。

張之洞,你走好吧。

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