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詭異而莫測(1 / 2)

隨著從秦地源源不斷送來牧畜,呂哲在黔中平原和夷陵以北的牧馬場立刻充實了足夠多的馬匹,按照統計呂哲手裏現在的馬匹擁有量已經超過六十萬,其中戰馬的數量該是在十二萬左右。

有了足夠多的馬匹還需要懂得將馬訓練成戰馬的人才,可是秦國很顯然並不願意提供懂得馴馬的技術員,呂哲轉而向趙國和燕國那邊尋求此類的人才。

其實還有一點也是呂哲在組建騎軍的時候發現的,那就是馬十分嬌貴,馬的種類也分很多種,不同種類的馬匹太多太多了,有的是平地馬和山地馬,馬對於氣候也有著不同的適應性。

從秦地購置的馬匹基本是屬於平地馬,適應於氣候幹燥的北方,對於南方濕度較高的氣候其實並不習慣,因此有許多馬在來到南方之後總是會生病並死掉。

呂哲發現這一種區別並不是出自偶然,他有黔中平原與夷陵以北兩個牧馬場,是根據兩地馬匹的適應性得出來的結論。

夷陵以北的牧馬場氣候與之秦地的氣候差別不是那麼大,從秦地將馬匹送來之後,它們雖然是不太適應當地的氣候,可是隻要經過大概半個月的調養也就很快適應下來。

南郡開發度高,隨著呂哲對整個郡的開發程度增加,原有的生態麵貌必然是會遭到改變,那麼空氣的濕度自然也就降低了,蒼梧郡那邊雖然也是在大舉開發,但隻是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且蒼梧郡不像南郡是行政區開發力度高,所改變的也就少。

若說南郡還能算是接近中原的區域,蒼梧郡就真的是南方了。蒼梧郡的黔中平原是在靠近澧水西南位置,那邊按照全球氣候的定義,在現階段正是造氧的地區,且因為雨水豐富的關係,氣候怎麼可能不是濕潤環境呢?

病死近千馬匹之後,大驚之下的呂哲趕緊下令將黔中平原的馬匹移動到夷陵以北,但是夷陵以北劃撥出來的區域顯然是無法容納數十萬馬匹,最後呂哲不得不在衡山郡另外找地方開辟牧場,蒼梧郡那邊則是改為專門繁殖牛羊等牧畜。

在趙國和燕國那邊牧馬人的協助下,大量的馬匹正在被訓練為戰馬,要是馴服進行得順利的話,三年後呂哲手裏能拿出來可供騎乘的戰馬絕對不會低於五十萬,另外就是馬匹也能繁衍超過一百五十萬。

未來以橫掃之勢一統天下極度依賴戰馬提供良好的速度,冷兵器版本的閃電戰或許不好打,但是分割包圍的戰役擁有數量眾多的騎軍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另外,呂哲要真的統一華夏疆域也將遭遇草原胡人,沒有足夠的騎兵是絕對不行的。

三年之內組建至少十萬騎兵勢在必行,另外關於中原和秦地的山川勘測也該著手進行,同時關於草原部落的情報也是越早做越好,那麼商賈就能發揮出難以想象的作用了。

大半個中原被戰火籠罩,商賈經商必然是要有武裝護衛隨行,燕彼現在正在大規模的培養懂得繪圖的探子,未來呂哲治下的商賈行商必然會隨行前往,現在呂哲鼓勵的是每支出外行商的商隊都寫下類似“遊曆誌”的遊記,用意不用過多言語。

在冬至節的前一天,也就是呂哲稱王建國的前夕,關於秦國北疆的情報也轉由趙高送到南陵。

蒙恬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防線將匈奴人擋下來了,匈奴人在攻下秦軍設立的第一道防線後發現前方有大量的武城開始猶豫不前。

冬季來臨之前,匈奴大軍停在定邊城的廢墟邊上沒有多久竟是選擇掉頭後撤了,他們轉回的位置是水草豐美的陰山以南。

呂哲看完北疆的情報之後保持一種奇怪的神情良久,像是在笑又像是在迷惑。

“主上,胡人不善攻城,蒙恬將軍在北疆建造那麼多的城池,頭曼選擇知難而退並不使人意外。”蒯通停頓了一下,遲疑道:“匈奴人準備了那麼久無功而返,依照他們的特性……必然是不會甘心,您以為他們背信去攻擊與草原接壤的燕趙幾率有多大?”

啊呀,蒯通的視野總算是達到這種高度了,看事情不再是限定於一個方向,會將全局都考慮進去。

呂哲剛才會是那種表情不正是在思考這個可能性嗎?他可不覺得胡人會懂得遵守信用,那麼不管齊、燕、趙三國與匈奴有什麼約定,匈奴人隨地隨地都有可能會推翻。

匈奴人在秦軍的防線上損失多少呂哲無法得知,但是胡人的性格就是損失多少就要搶回多少,無法搶秦人將劫掠的目標放在其它地方並不使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