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一個半兩購買水平相當不錯,一個月二百個半兩一年就是二千四百個,這筆錢在現下絕對是一筆巨款,他們麵對滿目蒼夷的鄉土時貪也隻能貪到小利,光是好好做事就能一年獲得一筆巨款,幹得好了也能升官取得更好的待遇,除非是傻了才為了蒼頭小利毀了自己的生活。
隨著呂哲的地盤越來越大,各縣的主官做事也越來越賣力,畢竟之前有巨額薪水是沒有錯,但是誰也不敢肯定呂哲會不會完蛋,自己也成了從逆。可是現在無論怎麼看呂哲非但沒有要完蛋的意思,反而越來越強大,要知道各郡的郡守一直空著呢,誰說會不會輪到自己?
建國在即,在廬江郡那邊因為業績考核立下功勞的一個縣令被提拔為郡守,長沙郡也有一名縣令因為恢複民生有方成了郡守,這兩個信號一被放送出來,各縣的縣令都是玩命地爭取該次南陵中樞下發的訂單,希望下一個因公被提拔的人會是自己。
廬江郡的郡守原本為桓楚,長沙郡的郡守自是吳芮,他倆被解除郡守職位的時候一度驚愕,看到調度文書上寫清楚是要調回南陵以待另任也就明白了,驚愕變成了驚喜。
說實話,桓楚和吳芮的才能不在於管理民政,他倆自從被任命為郡守就沒有幹出什麼成績,他們擅長的是行軍作戰。
呂哲會將桓楚與吳芮調回純屬是情不得已,他原本是想將兩人釘在郡守的職位起碼三年,可是進軍北上的計劃已經在製定,因為某些原因共尉被轉任文職,他手上的戰將竟是不夠用了。
快速擴張確實是有著這樣的尷尬事情,文官不足武將不多。文官的不足是因為崛起得太快沒有底蘊,再則就是還沒能從其它地方吸引文士過來投靠。武將不多就顯得詭異了,那是因為實在沒有遭遇到太過艱難的抵抗,擴張順利之下要麼是降將太多,要麼就是一些有才能的人未能得到發揮。
數一數呂哲手頭上的人,因戰功被封爵的也才六個,其中子爵是司馬欣,男爵是共尉、季布、駱搖,不算貴勳之內的勳爵也才二十八人,這在動不動就能組建起上百萬大軍的體係裏,數量該是少到什麼地步?
呂哲前期的擴張過程就是在剿滅山匪盜賊中渡過,近期就是和百越輕輕鬆鬆的交戰,沒有太過強悍的敵人前提下,武將們自然是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建功立業的機會是有,但是想要展現才能的機會卻是少。
未來出兵北上將會是一舉拿下整個中原和秦地的戰爭,稱王之後的呂哲也沒可能動不動就玩什麼親征,那麼必然是需要許多足夠優秀的武將來率領軍隊征戰,而這種征戰也不是在南方那麼簡單明了了,會比之前的任何一場戰事來得複雜。
除了未來的統一之戰外,嶺南更南方向的區域也需要持續的擴張,至少呂哲沒打算讓甌雒國跑過來廝殺一陣之後就當沒發生過似得安生過日子,那麼需要的武將就更多了。
召回桓楚與吳芮,另外就是厚賞在嶺南之戰中建功立業的一群人,呂哲依然發現自己手頭上覺得靠譜的武將不多,開始懷疑哪怕是摘桃子都不會那麼順利,對於軍事學院的關注度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因為在未來的一兩年之內隻會保持一個交戰區(既嶺南戰場),這樣一來會有實戰經驗的武將必然是會有限製,且在南方打仗的方式和中原、秦地肯定會有不同,呂哲已經不止一次召集在南陵的文臣武將商議,尋找培養合格將領的途徑。
軍師蒯通很讚同南方打仗和中原將不會是一個模式的論斷。南方原始森林和密林多,再則對付的是一幫石器時代的蠻子,打起來隻要不是腦袋發昏,輸掉也會隻是局部,整個大戰役卻是沒有失敗的可能性。中原卻會是平原和攻城戰居多,對手也會是同樣身材高大且有金屬兵器的華族人,再有就是列國的組織性雖然差但至少是有組織。怎麼會是一樣呢?
大多數人是第一次親耳聽到呂哲關於製定統一之戰的計劃,他們猛然間才發覺說,原來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展到足以問鼎天下的地步了。
“那是建立在秦與列國互相消耗的前提下。”呂哲說話的時候很嚴肅:“而我們是用一個半大小的中原疆土在做戰爭物資儲備,他人戰火紛飛,我們卻能安心籌備。哪怕是有了這樣的優勢,能不能如計劃順利實施,還是未知數!”